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股海泛舟 三两和四蛋
查看: 76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两和四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0-12-14 19: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0-12-14 19:25 编辑

  
                   三两和四蛋

    看到有人在谈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生活,说的有鼻子有眼,看了之后,说一个真实的感受,说这些话题的人,多数基本都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对那些时代的掌握,要么是口耳流传的,要么是以讹传讹的,所以,失真。

    尽管那些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并不远,而且,有关那些时代的人,那些事无论是民间的,还是书籍的,或者是影像的也都有,至于是否完整,那大概就是理解的问题了。


    意大利有个著名的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72年,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访问中国;同年,执导纪录片《中国》,该片发行之后,很快就被中国官方以"反华"与"**"为理由严厉谴责,那段日子,好像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意大利人的臭名昭著,以及他镜头下对中国的污化和诋毁。其实这部影片,是意大利人应周恩来总理之邀来拍摄的,在当时所以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其中的政治因素和意味很明显。很多年后,终于把这个意大利电影伙计正名了,所以,他拍摄的《中国》的评价也就不多说了。一部写实的纪录片,成了他污毁中国的证据,那会儿我相信这个意大利人如果再来中国,当时感觉受辱的国人就能让他血本无归了。


    作为五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我,算是拽着五十年代的尾巴,走进混乱的六十年代,成长于七十年代,所以,我只能从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来说我眼中的这些时代。


    我在城市里生活到11周岁,后随着父亲的战备医院的搬迁,去了城市最北部的山区,一个当时很贫穷落后的地方。期间的那些亲身经历,并不想多说,就是想循着这篇文的题目,给大家讲讲背后的故事。


    七十年代的城市,基本生活物资依然匮乏,是一个凭着票证的时代,那时候,家家户户最标配的是副食品供应本,粮本,以及各种票证,诸如布票,粮票,还有临时配发的食品票证之类的也不少,诸如:豆腐票等等。可以确定的是,你只要持有这些票证,去所在地的副食品商店是可以买到日常所需的东西的。但是,请注意,那是定量配给制。每家每户每人头,该有多少东西都很明确。住家所在地周边配有副食品商店,粮店等等。商店里基本都是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之类的,这里要特别说一句,这个油,不是食用油,食用油是必须在粮店凭粮本定量购买的。一些东西的定量限制是很明确的,小到一包火柴都会按定量供应。


    七十年代的粮站,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地方。每个月拿着粮本,去粮站买粮,所谓民以食为天,没吃的绝不可以。但是,规定也是不含糊的,每个成人每个月标配多少米面油那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你想多买只能有一个前提,要么你粮站有人,要么背后有人关照,都没有?对不起,对着粮本来,你该多少米就是多少米,多少面就是多少面,绝不含糊,剩下的粗粮也不含糊。


    让人最无奈的不是粮食,城里的人凭着粮本的保障,吃粮基本不算大问题,但是食用油却少的可怜。所以,就有了陈三两的故事。说的是时任省革委会主任陈姓父母官,给市民每个月限制油的定量是三两油,所以,民间就有了陈三两的说法。三两油是一个什么概念,也不需要多说什么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实情。这个标准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所有省城市当时最低的了,为何会这样,大概就很难说了。我始终认为,如果糊弄民生,那就不是一个好官。


    在那个年月里,居民的副食本那是很厉害的东西,生活里的一切副食品都靠着它搞定。每次去商店,递上副食本,买了什么都给你标注的一清二楚,你想重复购买基本没可能,当然,如果你认识商店的人,也许不是什么难事儿。


    冬菜的时候,大白菜,大萝卜那都是每家每户定量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徘徊在商店门口,瞄着卸车的秋菜,质量好的赶紧站队,排着轮到你了,能买到自己定量里好一点的菜。也有倒霉运气不好的时候,轮到你了好菜卖完了,或许明明还有,人家不卖了,你也甭想搞清楚理由,理由大家都懂。


    至于海鲜之类的副食,也不完全都凭票凭证,运气好了偶尔也可以看到杂鱼什么的,只要你生活宽裕,兜里有银子也可以买到。你也许无法想象,一包食用糖,一小纸口袋茴香大料,一包味精,几两木耳那也都是要凭票供应的。

    事实上,现在回头看这段往事,只能说物质极度匮乏造成的这个局面,以及当时固有的僵化的制造和流通机制造成的社会现实。


    相比陈三两的尴尬,市民们熟悉的魏四蛋的故事,则看起来更有点喜感。


    这话题已经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了,城市依旧是票证配给制的方法。时任市长的魏姓父母官,很困惑也很无奈的在电视上告诉市民,确保每人每个月四个鸡蛋。所以,市民们也带着戏谑的称其“魏四蛋”,这算是当时社会现实造就了四个蛋的尴尬,但是这个老市长父母官也算是称职的,终于在他的任上,给了起步的民营鸡场以支持,最后这个四蛋的故事,终于成为了历史,百姓们讲述这个四蛋市长往事的时候,也并非戏谑,起码他在后来的菜篮子,米袋子等利民工程上是有建树和成就的。


    老百姓心里总归还是有一杆秤的。


    其实,从那些个年代走过来,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是怎么个情况,亲历者心里最清楚,所以大凡为那个年代衣食住行唱赞歌的人,要么没生活在那个时代,靠着道听途说,要么也是在那个时代属于可以衣食无忧的人家。


    普通百姓哪里会有?!


    至于住和行也是很不堪的事情,有时间也说说。


   
                              2020年12月14日星期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0-12-14 19:3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情况属实。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12-14 19:4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吃过柳树芽榆钱皮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12-14 20:0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天津叫粮店儿。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12-15 15:25 |只看该作者

这么惨?榆钱皮挺费牙!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12-15 15:29 |只看该作者
我后邻居家爷爷因为吃了一个菜饼子,被老婆骂自私不顾家上吊死了。
我奶奶那辈的人,有的人家谁出门谁穿裤子。其实现在的五、六零后们对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才最深。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12-16 08:2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阿九 发表于 2020-12-15 15:25
这么惨?榆钱皮挺费牙!

看来也是同道中人。
那时小,感觉吃起来还挺好玩。当然也不能光吃它,家里一般是剁碎,和上玉米面做渣团子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12-16 10:40 |只看该作者
糖醋排骨 发表于 2020-12-16 08:25
看来也是同道中人。
那时小,感觉吃起来还挺好玩。当然也不能光吃它,家里一般是剁碎,和上玉米面做渣团 ...

咱没吃过树皮,咱小时候是喝羊奶长大的,八十块钱买了一只奶羊,咱喝羊奶咱弟喝母乳,重男轻女啊!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12-16 11:00 |只看该作者
闲散好。欣赏你的文笔。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12-20 20:28 |只看该作者
原来生活在那个年代也很有感慨和回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12-20 21:48 |只看该作者
陈三两我知道。

辽宁人都知道,我赶上个尾巴。

魏四蛋不知道是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