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的时候,文字只是用作为记录的工具。这个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字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字不仅能记录历史事件,还能传递思想信息。更能开启人的智慧。字的承载几乎是无所不能。因此,古人在写字的之前要焚香、沐浴更衣,写字的时候更是姿势端正,唯恐亵渎了文字的神圣。其虔诚之心是可见一斑。
可是后来写字者的命运并不是那么尽人意的。
而如今写作为生的,玩文字的人,不得不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为文的者良心和责任心,不得不让多了一份道义上的压力。肩负为大众代言义务。另一方面,面对政府的对文字论条条框框的限制,无所适从。
其实,读书人的软骨病从古代时就形成了。先天性的缺钙。
首先,因为读书人社会的地位一直就是中等。算既得利益的边缘部分,有的可能上升到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员。历来文字是工具,而操作文字的人一般都是文字的附属品。统治阶级不用读书,有几个读书的佣人就行了。虽然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而招募豢养的几个为他们说话的家奴罢了。
真正的统治者只要有驭人术就行了。他不需要知道什么社会伦理,仁智礼义信的道德条款。那些条款有人帮他们制定,并利用这些框框去约束下面的百姓就行了。他们要做的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春秋战国时,诸子思想百家争鸣,文字更是思想家们观点争锋最佳载体。
曾几何时,孔子把文字赋予了儒家思想,教出了三千儒家弟子,弟子们把这儒家的思想不断地发扬光大,以求谋得儒家在当权者的政治地位。孔夫子就曾经说“学而优则仕”。他的徒子徒孙们都以此为追求的目标。以能为统治者服务为荣。
可是,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手段,一把火烧了儒家许多经典著作,并活埋了四百六十个方士儒生,极大地打击了读书人的锐气。虽然这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排除不同的政治见解。以愚天下之民。其实他削弱了自己一个很好的,天生的帮手。
尽管秦始皇“销锋镝”,弱天下百姓,筑长城为屏,据黄河为天险,以为秦的王朝是固若金汤的万世基业。可是美景不长,“楚人一炬,可怜焦士”,一个乡下的耕夫草莽擎臂一呼,反叛者应者云集。一刹那盛世空前的秦王朝就土崩瓦解了。“坑灰未冷山东省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原来,读书的人受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影响太深,言谈举止都不敢逾雷池半步,更不用说大逆不道地反叛朝廷了。读书的人只知道利用自己所谓的知识安邦定国,更是为了自己一生或子孙的荣华富贵着想。不会彻底地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最底层的贫民不一样,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管你三纲五常,我就是要穿衣吃饭,没有,你就滚蛋。所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之说。
在唐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采取了科举制选拔官员。这样,那些在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就为了做官,为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而读书。比如李白就曾经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谦卑低三下四地向韩荆州求助,由此,读书人的境地更有些身不由已地屈从了强权。
大量有才华的文人被统治阶级笼络收买。但是就是被收买过的文人,比如司马迁,比如韩愈,比如王安石,都是没有很大的言论自由的,很大程度上只是统治阶级的高级传声筒。
司马迁受的酷刑不用说,被阉割不仅仅是他的身体。其实后来读书人的灵魂基本被阉割了。读书人除了风花雪夜,游山玩水之类文章热衷之外,就不敢对政治有半点质疑和建设性的意见,只能是无条件遵照执行统治阶级的意愿。就是这样,统治阶级还不放心。他从来就没停止过对读书人的迫害。比如清朝文字狱,有人就因为一句无心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犯了清政府的尊者讳而被杀。以至于后世的读书人,对政治讳莫如深。
就是解放后,许多的优秀作家没来由都被冠之以臭老九被莫明其妙地诛杀。从灵魂上诛杀了一个作家的自由言论。有的只是高唱和谐之歌成了当政者的吹鼓手。
曾经,网络是个万花筒,想看什么样的文字都会有的,不知道何时起网络已经不再是网络,是网格了。网络虽然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言论平台,可是,条条框框的束缚却也越来越明显了。文字狱并没有开放的平台而消失,网络诽谤政府官员的罪时有发生。尽管作为一个公共的政权机构的公信力先不管,先堵住别人说什么再说,发篇文章就是要审核审核再审核。戴着显微镜逐字逐行逐标点地审查,哪怕有一个字违反标准,你就别想在网络里发出声去。
所有的大网站的一连串禁词星号,常常让网民们一头雾水。那无中生有的草木皆兵的审核都让喜欢码字的人们对文字表达也倒尽了胃口。即使在科技和民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顽固地固守着那个堡垒。
因此,读书人的作用依然是风花雪夜,娱乐搞笑丰富着不痛不痒的生活点缀。至于其他的事,叫你怎么说你就说什么。不说的时候最好闭嘴。否则死得很难看。
所以写字的人,也就是一码字师而已。文字个性的抹杀思想的抹杀已经产生不出优秀的作家了。就今天的说法,所谓作家就只是一文字工作者罢。用自己的笔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来麻木不仁地自我陶醉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