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那就百度一下————
主体性哲学自笛卡尔始,笛卡尔拒绝承认以往的任何可靠判断,批判性怀疑地追问绝对的实存。 他将“我思”作为绝对的、不可怀疑的实存,认为人是思维的存在,思维产生于人的内心,而全知全能的神——上帝是思维的创造者,上帝就是笛卡尔将观念的源头追溯至顶点的“第一观念”。同时为避免唯我论倾向,他将上帝从“我”心中移除,思维的源头也随之外迁。 上帝的观念优先于小我的观念,小我之中有限的实体性无法理解上帝的无限性。关于上帝是如何将思维放置于小我内心,笛卡尔简单地认为“硬塞给我的”、“与生俱来”的。 而贝克莱将主体外延扩大,认为“一切的心灵”作为主体,推广为一种更广泛的永恒精神之中,并通过感知连接主体和对象,认为“存在即被感知”,将主体性哲学向前推进一步。但他否定了物质的独立性,并将自然秩序归因于上帝的心灵活动。 贝克莱之后,休谟则彻底否定因果性、精神实体的存在,甚至将上帝看做是心灵将善良和智慧扩大后产生的结果,动摇了主体性哲学的根基。 康德试图从休谟那里挽救主体性,他将主体性置于形而上的层面,形而上知识的源泉不是经验,而是先天知识,或是出自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涉及到三个问题——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康德试图从自然神学、宇宙论、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都失败了。 无法证明最高存在者的存在,也就无法完成主体性的的先验性安置工作。 康德所做的努力反而促使了主体性哲学的坍塌。 尼采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的出现是出于一种心理学的需要,源于人类思维的根本性错误,是人类思想力和判断力完善的产物。 尼采将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为意志,但并未说明意志的来源。 胡塞尔则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用个体心灵代表绝对自我的心理主义倾向,并试图用主体间性解决问题,在主体中寻求本体的可能性被胡塞尔扼杀。主体性哲学衰落。 [2] 参考文献 [1]金炳华. 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赵康.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近代交流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