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童天一 于 2021-1-7 12:50 编辑
(中国斗鱼“普叉”正在格斗——准备抖动身体发功)
作者:钟健夫
本文分下面内容连载:
一、最早热带观赏鱼与客家人
二、搏斗常规与网友骂战
三、斗鱼的田野捕捉
四、客家斗鱼的玩法
五、兴办“中国斗鱼节”创意
——————————————————————————————————
一、最早热带观赏鱼与客家人
两条中国斗鱼,来自不同鱼钵,为了一个游戏的目的,被人放在一个钵里了。他们不问对方姓甚名谁,四眼怒瞪,鳃帮鼓起,亮出鱼鳍,舞动战尾,斗将起来。
这是当年我们客家儿童经常玩的项目,如果非要用量来形象,那比电子游戏好玩一百倍,比斗蟋蟀好玩一千倍。斗鱼中的民俗和门道,在热衷于申遗的韩国人动手之前,中国客家地区应当向联合国申遗。
我认为,作为传统文化项目,客家地区应率先站出来,创办“中国斗鱼节”。本文为此目的而写。内容太多了,只好分为两篇文章:《中国斗鱼节:客家斗鱼的玩法与田野捕捉》、《中国斗鱼节:凶狠的鱼爸、鱼相与精神分析》。这是第一篇。
中国斗鱼又称鳑菩萨、菩萨鱼,意味着人要带着菩萨心肠来训养和观赏。
斗鱼的学问大了。
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康罗•洛伦兹,根据鱼和低等动物的攻击行为,写过一本书叫《攻击与人性》,认为人类的好战行为有先天性的基础。他的理论可用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为,并用以预防战争。
康罗•洛伦兹观察的只是自然状态的鱼类。
我们客家人对自然状态和家养状态的斗鱼都十分了解。因长期训养斗鱼参加格斗,客家人积累了大理有关斗鱼的繁殖、识别、捕捉、训养、比赛等知识,代代相传,甚至成了民俗。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珍贵的人与鱼关系要尽快研究和保护,以免消失。或许可以从斗鱼仪式化的冲突中,寻求人类的和平之道。
中国斗鱼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是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它们分别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越南黑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细分就更多了。
所谓叉尾斗鱼,因其尾像剪刀一样叉开而名。客家地区玩的主要是红蓝叉尾斗鱼,身上有红蓝条纹,又因最为常见,故称“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
在《迷鳃鱼大全》一书中,德国著名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对叉尾斗鱼的评价是:“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
在西方国家,中国斗鱼是最受欢迎的观赏鱼种之一,被称为天堂鱼。
一千七百年前的西晋,匈奴、鲜卑、羯、羌、氐五大胡人部落侵略中原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客家人从此向南开始了漫长的多次迁徙。或因躲避到边远的山区或沿海,较少种族混姻,保存了相对纯正的汉族文化和血统。
(深圳曾经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大鹏镇(现深圳龙岗区大鹏街道),讲一口纯正的客家话)
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曾经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大鹏镇(现为深圳龙岗区大鹏街道),讲一口纯正的客家话。全球化的现代文明与“古老”的客家人相遇,这是我的长篇小说《返祖》的叙述背景。
所谓客家人,是为了与原住民作区分而命名的。客家围笼屋是为防备原住民的侵扰而创建的。中国斗鱼显然是比当地原住民更早的“居民”,那么,客家先人是如何与斗鱼建立人鱼关系的?为何称之为鳑菩萨?客家山歌大部分是原住民的山歌,训鱼之道也是原住民传授给客家人的?
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了,中大文化人类学专业的教授、学生看过来……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