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牌打手 于 2022-5-17 00:07 编辑
刚瞄了眼《人世间》,没头没脑的看了一段,啥也没记住,光想着片头老城那成片的棚户区,感觉有点老新城的味。
记得小时候,住的是新村,就那种火柴盒似的,一个挨一个,不高就六层,一幢接着一幢,看上去好大,占地好大,其实住的户数还不及而今一二幢高楼。
那会的房子产权大都属于单位,这幢归财政局的,那幢算房管局的,大多都是单位职工分配房。所以,上上下下的都熟,在单位天天见,回家还能照面。
那会的邻里关系真不错。喊个人,窗户口大嗓门一唤,隔着绿化带都能聊起来,说不得啥时周边阳台就走出个人,插上话,把话儿聊的火热。
那会没电梯,都是踏步,一楼跑到顶楼很是考验一个人的体力,当然娃娃们浑事没有,尤其我这样的,有时骑着扶手刺溜就滑下去了。
直到房改,才有了所谓金三银四的说道。你要得采光就得费腿,要轻松少爬楼梯就得接受烟尘。反正为这事吧,是有些起过些小波澜,不过大都挺自觉,年轻人楼上,年纪大的楼下。底下带大院子的大都奶奶爷爷辈的。
话说,那时的邻里关系好到啥程度,说来你们可能不信。楼道里闻到饺子,馄饨的味,立马知道一准便有人邻居端着送上门。
我那会还小,对面是户年轻的小夫妻,刚结婚,是以见到我特别欢喜,时不时就把我抱过去,把我的口袋装满糖,塞几包零嘴。那会基本门对门都不关,两家好得跟一家似的。
那时候的家真大,孩子们跟小燕子似的,呼啦,飞到哪就栖在哪,一起吃饭,一块玩耍,甚至和家长打个招呼,干脆就住下。说真的,整个新城都和自己似的,没有一点生分。
在以后,不知何时起,老邻居们一户户搬离,换上了窗明几净的小高层,高层住宅,相对新村而言属于升级换代的豪宅了。那种失落感尚未弥漫,我家也搬了,搬离了六路车站,搬离了曾经的幼儿园,一切即新鲜又陌生。
然而味道却变了,人与人之间变得有点生疏,客套。老邻居都打散了,有些虽然也认识,但总觉得多了点隔阂。门对门再也不是直通通的,敲门成了新的主流。
再后来,搬家成了常态,房子也在一代代升级,电梯,门禁,保安,管家什么的应运而生,而左邻右舍再也不是体制里的老相识,天南地北的都有,房子纯粹成了商品,有钱就能买。
每天电梯里进进出出,都只混个面熟,感情好的笑笑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有些陌生的挤在一起分明感觉到沉闷。
不用费力的爬楼梯了,环境,绿化都变好了,然而,令人厌弃的矛盾却日益多了起来。别看每天每天进出的一个个打扮得体,谁知道里面藏没藏个坏果子。不信,听听一楼住户的抱怨声,谁把垃圾扔楼下啊!还要不要脸。你们家没下水道吗?把水就朝楼下泼啊!有没有素质,讲不讲道德。当然了,这还算小的,碰上不讲理的,逮什么就往下面丢什么。
还真别说,真有不守规矩的被人当面逮到,你吃完的面汤还往下倒,要脸不?脸,不要。被逮老头脸一昂,倒了咋的,你抓我坐牢啊!素质,在当下确确实实少了许多,光靠文明城市的招牌包裹是远远不够的。
城市大了,钱也多了,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思想同步提高。别说提高,能有以前的一半就算好的。不信,就拿旧城改造来说,***一时半会拿不出钱来开发,整个外墙粉刷,翻新个上下水,其目的无非面上光鲜光鲜,其实质还是治标不治本。
当然这是好事,做比不做要好,都一股脑的拆迁重建也不现实。这不,为了改善老小区住户的居住质量,***大力推广加装电梯活动。
然而,这玩意是一地一个政策,有钱的如苏州,***掏大头,没钱的住户自筹。就为这,先要单元户民意调查,看谁支持谁反对,符不符合建造比例。楼上楼下出资协调分配,做不做得通什么底层遮阳,电梯噪音啊,房屋渗漏啊,后继电梯维保啦,绿化是否影响啦等等等等,这一大通事做下来,我敢说推平重造都没这么废。
说穿了,人员分散化,利益分散化,还有什么因现在的素质教育整出的钢琴,架子鼓,没素质教育整出的踢踏脚步等等等等。
人的耐心越来越少,戾气,自我各种以前隐藏的恶忽的都冒出来了。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陌生,防备,出出进进都似夹着本厚厚的法律文书,考量,得失,面无表情的计较中,把人性的淳朴,良善收敛得纤尘不染,好精致的脸,好体面的样子,却一个个活得这么灰暗,无情又无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