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三国》之68:借的终究要归还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句流传很广、认同度很高的俗语,称赞的是严守承诺的诚信精神。 只借不还、认给不认把会怎么样?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骂名会像雪片一样飞来,当事人面子尽失,从此失信于朋友,甚至失信于天下。 这样的代价,不可谓不大;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惨。 但在有借不还的人看来,这样的代价或结局,似乎都不是什么要命的事。也对,人不要脸,百事可为,连脸都不要了,还有什么需要在乎的? 必须强调,坚持有借有还,做个诚信之人,自古就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然而,古今中外,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言而无信。就拿借钱这事来说,就有不少鲜活的例子。 这类货色,借钱时可怜巴巴、信誓旦旦,什么时候还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一旦钱到手,立马变了个人,不催要不主动偿还,不反复催要不痛快偿还,各种奇葩理由;有的更绝,从把钱借到手的第二天起,不再主动联系,甚至耍无赖、玩消失,找他比找玉皇大帝还艰难。 更让人气愤的是,催要欠债的次数多了,或者态度生硬一些,甚至只要找他还钱,哪怕只有一次,就把他得罪了,翻脸比翻书还快,反咬一口的功夫更是了得,不但不提还钱的事,也不承诺何时还钱,还抱怨你不够朋友,埋怨你瞧不起人,说你不体谅他的难处,真就应验了那句充满辛酸的感叹:欠钱的是大爷,要账的是孙子。 这些比孙子还要孙子的所谓大爷,说轻了是不讲诚信,说重点就是臭不要脸,不懂感恩不说,还恬不知耻。 攻占西川之后,刘备就面临类似“欠账还不还”的现实考验:是否把借用的荆州还给东吴?采取什么方式把荆州还给东吴? 荆州是块肥肉,刘备自然不愿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去。但借的就是借的,终究要还给人家,纵然有一千个不愿意,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这一点,刘备心知肚明,但迟迟舍不得割肉;孙权则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收回荆州。 为了要回荆州,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这次玩了个狠招:先把诸葛谨全家押进大牢,再让诸葛谨去向弟弟诸葛亮索要荆州,如无功而返,杀其全家。 亲人性命不保,就算是不二忠臣,诸葛亮也无法做到无动于衷。刘备也架不住军师的跪求,答应先归还长沙、贵阳、零陵三郡,并写信给关羽,让其尽快割地归还东吴。 关羽拒不执行大哥的命令,还把孙权派去赴任的官员痛打一顿。 吕蒙前往拜会关羽,当面交涉归还三郡之事。哪知关羽傲慢异常,根本不给吕蒙面子,点名要鲁肃前来会谈协商。 此时鲁肃病重卧床,但为了江东大业,仍然抱病前往,并要求吕蒙将东吴水师后退二十里,表明自己是去谈和,不是应战。 鲁肃讲究,关羽也不含糊,只带周仓一人过江。东吴众将愤愤不平,责骂关羽瞧不起人,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瞧瞧,吕蒙甚至做好了设伏截杀的准备。 危急时刻,顾全大局的鲁肃主动做了关羽的人质,暂时化解了东吴诸将对关羽的深仇大恨,事实上也救了关羽一命。 关羽深受感动,终于改变主意,同意将长沙等三郡交还给东吴。 此时,曹操攻取汉中,刘备雄据西川,二人形成南北对峙的局,外加一个稳打稳扎的东吴,三足鼎立之势已很明显。 这个阶段,无论是地盘还是兵马,曹操和刘备均胜过孙权,偏居一隅的东吴依然要在夹缝中生存。 正当孙权用人之际,令人尊敬的鲁肃不治身亡,临终前留下了十分中肯的建议:曹强刘弱时,刘是友;刘强曹弱时,曹是友;联友抗敌,是东吴的明智选择。 说点与鲁肃有关的题外话吧。 原着《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三国》的诸多人物中,渝夫真正喜欢的,既不是妖气太甚的诸葛亮,也不是被严重错误解读的周瑜,更不是“被神话”的关羽关大圣人,而是鲁肃这个真爷们。 他胸怀天下,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便受了天大的委屈,首要想到的依然大局为重。 他心地善良,仁心宽厚,容人容事容天下,凡事总替别人着想,总能做到与人为善。 他乐施好善,助人为乐,对他人能帮则帮,能扶则扶,并且不讲条件,不图回报。 他善于沟通,擅长交往,无论敌友都能推心置腹,与谁都能成为挚友,文臣武将,凡夫俗子,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 他坚守信仰,忠贞不二,为了江东百姓和东吴大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信仰、讲忠诚,有胸襟、讲担当,有本事、讲奉献,有底线、讲原则——这就是鲁肃,让人肃然起敬的鲁子敬。 哈哈,整得太正式了,像悼词似的。不过对鲁肃的喜爱和钦佩,却是发自肺腑。 做人当如鲁子敬,傲然行走人世间。
2011年8月3日草于辽宁沈阳,2020年9月11日晨完善于河南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