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八、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注释】
梁王:司马彤字子徽,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炎称帝后封为梁王,任大将军、太宰,为人恭谨但平庸,没有治国的才能。
赵王: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弟弟,西晋建立后,封为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任安北将军、镇西将军。曾发动政变杀了贾后,逼晋惠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旋即被齐王司马囧为首的诸王推翻,兵败被杀。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裴令公:裴楷字叔则,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魏晋名士,出身门阀世家“河东裴氏”。弱冠成名,相貌英俊,器宇轩昂,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时称“玉人”,是晋代著名的美男子。年轻时与王戎齐名,为司马氏所用,西晋建立后,以盛德居高位,官至右军将军,侍中。惠帝时,因八王之乱而屡遭祸难,侥幸不死,出任中书令,不久病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语出《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简译】
梁王和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在当世位尊权重。裴楷每年都要求梁王和赵王从封邑收入中拿出几百万钱,用来救济皇室表亲中的贫困者。有人讥讽他说:“为什么要用乞讨来的钱来施恩惠呢?”裴楷说:“用有余来补不足,正是奉行天道啊”
【解读】
1,裴楷一代名士,其事迹在《世说新语》中记载颇多。
2、曹魏、西晋两朝,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政权篡位而来(魏篡汉、晋篡魏);二是上一代夺权后下一代篡位。也不知道这都是什么仪式感。
这两个朝代都很短命,曹魏(220-265)国祚仅四十五年;曹操生前安排好了一切君臣佐使,可惜所托非人,被司马懿骗了,或者司马懿本来也是忠心耿耿的,后来看到曹魏第三代第四代太怂,遂生取而代之之心?
西晋(265—317)国祚五十一年,你说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奸贼,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为儿孙打下了江山,谋取了天下,到了儿孙手里几十年就没了。
开国皇帝本身没有打江山的经历,身边没有随着自己一路征战天下的文臣武将,国基不牢。我猜的。
特别是司马氏的晋代,从开国皇帝算起,一个比一个废物。
由此推想:假如曹操不整那些没用的,自己直接代汉称帝,曹魏的国运会不会长一点?
当然司马懿不行,曹睿在位的时候,曹家的势力还很大,他还篡不了权。司马懿很怕曹睿,有一次司马懿装病不出,曹睿假装探病,去司马懿家一看,司马懿躺在床上口水直流,已经不能说话了,曹睿一看,卧槽这啥造型啊?非常六加七啊?骗过了曹睿。
但司马昭可以啊,司马昭根本没必要等,完全可以亲自篡位当皇帝,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开国之君的美誉留给儿子?这也太疼爱儿子了吧。太娇惯的孩子长大都不行,司马炎就是。
随便找个话题嘚嘚几句。
3、还有一件事,得留个记录。我在2016年翻译这篇的时候,“以恤中表之贫者”的中表,我翻译成“用来救济皇室表亲中的贫困者”,跟现在一样。
我的根据是: 汉典: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字典对“中表”一词的解释)
当时有个版友叫我是来看墓阁的,咱也不知道是墓歌家哪个远房大爷,咱也没敢问。大家都叫他“大木瓜”,外号“大磨叽”,大磨叽是醉痞啊,你翻译的不对。“以恤中表之贫者”是“用来救济天下的贫困百姓”。他把中表翻译成天下百姓。
我进一步举证:《晋书·裴楷传》: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
“以散亲族”还有争议吗?大磨叽仍然跟在我后面墨迹了两年多。2018年六星门可罗雀,大磨叽也不来了,以后再也没见到大磨叽。
谨以此文,深深滴怀念一下老木瓜。大磨叽,你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