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股海泛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榆园书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2-8-2 04:50 |只看该作者
下回我碰到春江就夸他是乞力马扎罗山桂树,碰到尤美就点赞她是落基山桂树,我呢,就算是安湖草莓吧,我就不信还有人能说出这个典故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2-8-3 11:53 |只看该作者

  【原文】
  
  九、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读】
  
  1,这大概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架空小说”。整篇故事语焉不详。荀巨伯其人不见任何史料记载,“胡贼攻郡”亦含糊其辞。何年何月,何朝何代,何方胡贼,攻何郡?
  
  按胡:最早指匈奴人,后来把北方和西域各民族统称“胡”;也泛指外族:胡椒,胡瓜,胡琴,胡笳,胡床。
  
  2,这段与《世说新语》其它篇章的“纪实”、“语录”风格不同,叙事颇似宋人风格,我怀疑这篇是后世塞进去的伪作。
  
  3,从匈奴到辽金到蒙古到满清到日本鬼子,从十字军到罗马帝国到两次世界大战,古今中外,从没有这么“文艺“的义“贼”。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2-8-3 12:31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十、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十二、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十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华歆:华歆字子鱼,山东高唐人,汉末名士,曹魏重臣。与卢植、郑玄、管宁同为太尉陈球门下弟子。曹操拜为御史大夫;曹丕代汉时,华歆主持“受禅”仪式,任司徒,封侯;曹叡即位后,任太尉。死后进博平侯。
  
  管宁:管宁字幼安,山东安丘人,汉魏名士,著名隐士。汉末曾赴辽东躲避战乱三十余年,设馆讲《诗经》、《尚书》等儒家学说。曹丕代汉后回中原,曹魏几代帝王都征召管宁,宁称病不出,终身不仕,常着皂帽(一说白帽),布襦褲,拒绝征聘,甘守清贫,后世称其“三国第一人”。享年八十四岁。
  
  王朗:王朗字景兴,山东郯城人,汉末经史学家,曹魏名臣。曹操时为谏议大夫,曹丕称帝后改任司空,封侯,曹叡时任司徒。死后进成侯。与其子王肃均为汉末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等。王朗的孙女即司马昭之妻、晋武帝司马炎之母王元姬,谥明皇后。
  
  张华:张华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晋名臣、学者、诗人,藏书家,幼时家贫而“学业优博”,曾作《鹪鹩赋》,被阮籍赞为“王佐之才”。晋武帝时任中书令,力主伐吴,灭吴后论功封侯,官至司空,八王之乱时被赵王伦所杀。著有《张司空集》、《博物志》。存诗三十多首,比较著名的有《情诗五首》。
  
  【简译】
  
  十,华歆和晚辈相处时很严谨,即使平时在家中,也像朝见皇帝那样仪态庄重。陈元方、陈季方兄弟(对家人)却极随和,无拘无束,华家和陈家各有治家之道,都不失安乐和睦的准则。
  
  十一、管宁、华歆曾经一起在园里锄地种菜,发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样挥锄翻地,跟看见瓦块石头没啥两样,而华歆则把金片捡起来再扔出去;又一次,两个人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做官的乘坐华丽的马车从他们的书房门前经过,管宁如常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十二、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胸怀。华歆曾经在年终祭祀的时候召集家族子孙宴饮,王朗也学着这样做。后世有人向张华说起这些事,张华评价说: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在的皮毛,却因此而与华歆的名士风范距离更远了。
  
  十三、华歆和王朗曾一起乘船躲避战乱,有一个路人要求搭乘他们的船一起走,华歆表示不同意,拒绝了他,王朗说:幸好船中地方还宽余,为什么不让他搭乘呢?这时候贼兵追上来了,王朗又主张丢下那个搭乘的人,赶紧开船。华歆说:我拒绝他搭乘,本来就是担心出现这种局面,现在既已答应搭载他,怎么可以因为事情紧急就把他丢下呢?于是坚持让那个人上船。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二人的优劣。
  
  【解读】
  
  这四段主要说的是管宁、华歆、王朗三个人的品德。
  
  1,这几篇故事,意在以人品学识来评价三人:王朗不如华歆,华歆不如管宁。其实这些故事,均属稗官野史,坊间传闻,可信度不高。
  
  归隐与入仕,孰高孰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又或者“小隐于山、大隐于朝”。若按此篇的标准,如何评价诸葛孔明?
  
  其实做学问、做官本来就是两回事。有的人适合做学问却不适合做官,有的人适合做官而不适合做学问。历史地观此三人,政治功绩最高的是华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朗,而历代文人对管宁的名节评价最高,如杜甫: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文天祥: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
  
  2,管宁、华歆、邴原都很有才名,于当世共称“一龙”,三人合称“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3,《三国演义》把华歆和王朗妖魔化了,华歆在《三国》中是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投靠曹操害死伏皇后的小人。而《三国演义》九十三回中说,七十六岁的王朗作为曹真的军师出征蜀汉,在两军阵前劝诸葛亮投降,被诸葛亮一顿羞辱“皓首匹夫!苍髯老贼”,骂的一口气没上来,栽到马下死了,武乡侯骂死王朗,以衬托诸葛亮的口才。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
  
  《三国演义》抑曹扬刘,褒贬历史,小说家言尔,与史实相去甚远。不过,华歆和王朗在曹丕篡汉过程中倒是出了很大的力,是曹魏王朝的功臣。施耐庵借写小说骂骂他们俩,也算出出气。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2-8-4 08:58 |只看该作者



这几则故事有道理,读其书,识其人,见微知著。

道理归道理,恐怕演义成分不低。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2-8-5 00: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8-5 21:43 编辑

  【原文】
  
  十四、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王  祥: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汉末名士,魏晋大臣,以“至孝”闻名于世。汉末乱世隐居,魏时任司空、太尉,封侯,西晋时官至太保,进封睢陵公,85岁病逝。
  
  【简译】
  
  王祥侍奉后妈非常的恭敬。家里有一颗李子树,结的李子特别的好,后妈就让王祥天天看护者李树。有时忽然刮风下雨,王祥常常抱着李树哭泣。王祥曾经在另外的(屋子)床上睡觉,后妈暗中前去砍他,正赶上王祥起夜上厕所,(后妈)只砍在空被子上。王祥上厕所回来,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后妈非常憎恨他,就跪在后妈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妈因此受到感动,自此疼爱王祥如自己的儿子一样。
  
  【解读】
  
  卧冰求鲤
  
  “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说的就是王祥。王祥的后妈是中国“后妈”的典范,非常刻薄于他,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使他也失去了父亲的疼爱,家里所有的脏活累活都叫他干,有一次后妈病了,大冬天的让王祥去河上捞鲤鱼,当时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于是王祥就解开衣服,把胸膛帖在冰面上,大概是想融化冰面再捞鱼(为什么不找东西砸开冰面),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于是冰面自动就化开了,从冰窟窿里跳出两尾两条大鲤鱼。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志怪小说《搜神记》,本来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到了唐代,房玄龄编《晋书》时把王祥“卧冰求鲤”当成真事收录进去,于是成了历史。
  
  《搜神记》还记载了王祥“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后妈故意难为王祥,又要吃“炸黄雀”,于是天上自动掉下来数十只黄雀。
  
  元代郭居敬精选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人又配诗配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个“卧冰求鲤”的故事。
  
  代代相传到了现在,“卧冰求鲤”已经成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王祥卧冰的地点都考证出来了。现在,王祥生活的那个村子叫“孝友村”,卧冰的那条河叫孝河,河边修了一座亭子,内有一碑,上书“晋元公卧冰求鲤处”。
  
  中国的孝道文化,起于儒家思想,孔子非常提倡忠孝。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孝道文化也随之传播发展。《孝经》伪托孔子编撰,其实就是这个时候捏造出来的。汉代采取“察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自下而上地推荐“孝子廉吏”,经地方官员考察后推荐给上级,称“举孝廉”。察举制始于汉武帝,迄于东汉,是汉代官吏晋升的正途。对汉代政治影响甚巨。很多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比如这个王祥。因此两汉孝道之风大盛。
  想当官就必须“孝”,这个孝就难免有点假。作家王蒙在给外国学生讲座时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有一定的虚假性。
  
  深以为然。
  
  琅琊王氏
  琅邪:【láng yá】今写作“琅琊”, 在今山东省东南。秦代置琅琊郡,属徐州。此地诞生了三大家族:琅琊王氏,琅琊诸葛氏,琅琊颜氏。
  
  山东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最为知名的家族之一,起于秦汉,据说秦代名将“王翦、王贲”就是王氏先祖,魏晋之际,王氏以王祥王览最为著名:王祥有个同父异母弟弟,就是那个又要吃鲤鱼又要吃黄雀的后妈生的,叫王览,也以“孝悌”闻名,晋代“琅琊王氏“主要是他的后代,他的孙子就是东晋王朝的奠基人王导,而羲之是他的重孙。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衣冠南渡,拥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琅琊王氏至此最为显赫,成为晋代四大门阀“王谢桓庾”之首。 直至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门阀制度渐渐被取代,“王谢”因衰。
  唐·刘禹锡有《乌衣巷》诗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说新语》中关于“琅琊王氏”的人物故事甚多,这里先做一个铺垫。
  
   又:“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这个我也不信。我认为人的品性是不会改变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2-8-5 18:35 |只看该作者
先点赞,慢慢细读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2-8-5 21:01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3 11:53
  【原文】
  
  九、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

有没有可能这贼是梁山泊的,胡通湖…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2-8-5 21:03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3 12:31
  【原文】
  
  十、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 ...

这段解读的真好!尤其是对归隐与入仕的评价。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2-8-5 21:20 |只看该作者
写的细致,赞一个!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2-8-5 21:30 |只看该作者
简一竹 发表于 2022-8-5 21:20
写的细致,赞一个!


芥末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2-8-5 21:44 |只看该作者
不靠谱的酸菜鱼 发表于 2022-8-5 21:01
有没有可能这贼是梁山泊的,胡通湖…

费爷脑洞好大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2-8-5 21:45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2-8-5 00:35
  【原文】
  
  十四、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 ...

自打你介绍完卧冰求鲤这典故,我就用熟了,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2-8-5 22:07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十五、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十六、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注释】
  
  晋文王:司马昭谥号。司马昭字子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的次子,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之一。曹魏末年,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任大将军,总揽朝政,灭蜀汉,称晋王,公元265年病逝,年五十五。同年,嫡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给司马昭上谥号为“晋文帝”。
  
  阮嗣宗:阮籍字嗣宗,河南陈留(今开封)人,魏晋名士,著名诗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首,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阮籍狷介狂傲,离经叛道,在魏晋交替之际的险恶环境中,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阮籍曾任职“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著有《阮步兵集》。一子阮咸,亦“竹林七贤”之一。
  
  王  戎:王戎字濬冲,山东琅琊人,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精于品鉴。王戎乃“琅琊王氏”族人,累官至尚书令、司徒,封侯。魏晋乱世,王戎“与时舒卷”,随波逐流,苟合以求存,“晦默”以保身,既不理世事,亦不护名节,是史上“大隐于朝”的典范。
  
  嵇  康:嵇康字叔夜,安徽濉溪人,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是魏晋名士的精神领袖。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其妻是曹操的曾孙女),拜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天纵奇才,丰神俊逸,旷达狂放,卓尔不群,尚老庄,喜“服食”,于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主张“菲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尚自然”,公然反对当时的儒家“名教”思想潮流,不满司马氏篡位野心,魏正始年间,司马昭屡次召之不至,被权臣钟会所嫉,下狱,公元263年慷慨赴死,时年三十九岁。
  
  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性符号,其生平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万世文人师表,“士”之楷模。
  
  【简译】
  
  十五、晋文王司马昭说阮籍为人极其谨慎,每次与他谈话,他只说些玄妙高远的言论,从不褒贬评论别人的长短。
  
  十六、王戎说:跟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没见到过他脸上有什么喜悦或怨怒的神色。
  
  【解读】
  
  先给阮籍、嵇康行个注目礼。《世说新语》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很多,且慢慢读来。醉某拟截取《世说新语》之片段,于书房写个《魏晋玄学之“名教与自然”》的帖子,写完接这个帖子里,以解读“名士风流”。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2-8-5 22: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2-8-5 22:52 编辑

  【原文】  
  十七,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和  峤:和峤子长舆,河南汝平(今河南省西平)人,魏晋名士。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和洽曹魏时官至太常,父和逌任吏部尚书,魏晋名士夏侯玄是他的舅舅。晋初任中书令,深受晋武帝倚重。
  
  武  帝:晋武帝司马炎, 字安世,河南安县人,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晋朝开国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司马炎继晋王位,按司马昭生前的安排,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建立晋国,定都洛阳。279年出兵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中国。政治上大肆分封司马氏宗室为王,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太康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泰康之治”。死后谥“武”,史称晋武帝。
  
  刘仲雄:刘毅字仲雄,魏晋大臣。汉朝刘氏宗亲,为人公正刚直,史有清名,喜欢品评人物,当时的官吏贵族都很怕他。魏末被逼为官。晋时官至太仆、尚书。
  
  【简译】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父母之丧,两人都以“孝”著称于世。王戎瘦骨嶙峋、委顿不起;和峤终日哭泣,一切都合乎守孝的礼节。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对刘毅说:你经常去看望王戎、和峤么?听说和峤的哀痛超过了作为孝子应有的表现,真让人担心他啊。刘毅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到,但人的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礼数不周,但哀伤毁损了身体以至于只剩一把骨头了。微臣以为:和峤尽孝不会影响性命,而王戎哀伤过度会危及生命,所以陛下不用担心和峤,倒是应该担心王戎。
  【解读】
    王戎死孝
    和峤之孝是循规蹈矩,王戎则是在演戏。
   现实生活中王戎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智商奇高,又低调卑微,既能“大隐于朝”,又能跟阮籍嵇康这样的人一起愤世嫉俗。于乱世之间的演技,令人叹为观止。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2-8-6 21:33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十八、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注释】
  
  梁王:司马彤字子徽,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炎称帝后封为梁王,任大将军、太宰,为人恭谨但平庸,没有治国的才能。
  
  赵王: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的弟弟,西晋建立后,封为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任安北将军、镇西将军。曾发动政变杀了贾后,逼晋惠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旋即被齐王司马囧为首的诸王推翻,兵败被杀。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裴令公:裴楷字叔则,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魏晋名士,出身门阀世家“河东裴氏”。弱冠成名,相貌英俊,器宇轩昂,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时称“玉人”,是晋代著名的美男子。年轻时与王戎齐名,为司马氏所用,西晋建立后,以盛德居高位,官至右军将军,侍中。惠帝时,因八王之乱而屡遭祸难,侥幸不死,出任中书令,不久病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语出《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简译】
  
  梁王和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在当世位尊权重。裴楷每年都要求梁王和赵王从封邑收入中拿出几百万钱,用来救济皇室表亲中的贫困者。有人讥讽他说:“为什么要用乞讨来的钱来施恩惠呢?”裴楷说:“用有余来补不足,正是奉行天道啊”
  
  【解读】
  
  1,裴楷一代名士,其事迹在《世说新语》中记载颇多。
  
  2、曹魏、西晋两朝,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政权篡位而来(魏篡汉、晋篡魏);二是上一代夺权后下一代篡位。也不知道这都是什么仪式感。
  
  这两个朝代都很短命,曹魏(220-265)国祚仅四十五年;曹操生前安排好了一切君臣佐使,可惜所托非人,被司马懿骗了,或者司马懿本来也是忠心耿耿的,后来看到曹魏第三代第四代太怂,遂生取而代之之心?
  
  西晋(265—317)国祚五十一年,你说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奸贼,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为儿孙打下了江山,谋取了天下,到了儿孙手里几十年就没了。
  
  开国皇帝本身没有打江山的经历,身边没有随着自己一路征战天下的文臣武将,国基不牢。我猜的。
  
  特别是司马氏的晋代,从开国皇帝算起,一个比一个废物。
  
  由此推想:假如曹操不整那些没用的,自己直接代汉称帝,曹魏的国运会不会长一点?
  
  当然司马懿不行,曹睿在位的时候,曹家的势力还很大,他还篡不了权。司马懿很怕曹睿,有一次司马懿装病不出,曹睿假装探病,去司马懿家一看,司马懿躺在床上口水直流,已经不能说话了,曹睿一看,卧槽这啥造型啊?非常六加七啊?骗过了曹睿。
  
  但司马昭可以啊,司马昭根本没必要等,完全可以亲自篡位当皇帝,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把开国之君的美誉留给儿子?这也太疼爱儿子了吧。太娇惯的孩子长大都不行,司马炎就是。
  
  随便找个话题嘚嘚几句。
  
  3、还有一件事,得留个记录。我在2016年翻译这篇的时候,“以恤中表之贫者”的中表,我翻译成“用来救济皇室表亲中的贫困者”,跟现在一样。
  
  我的根据是: 汉典: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字典对“中表”一词的解释)
  
  当时有个版友叫我是来看墓阁的,咱也不知道是墓歌家哪个远房大爷,咱也没敢问。大家都叫他“大木瓜”,外号“大磨叽”,大磨叽是醉痞啊,你翻译的不对。“以恤中表之贫者”是“用来救济天下的贫困百姓”。他把中表翻译成天下百姓。
  
  我进一步举证:《晋书·裴楷传》: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
  
  “以散亲族”还有争议吗?大磨叽仍然跟在我后面墨迹了两年多。2018年六星门可罗雀,大磨叽也不来了,以后再也没见到大磨叽。
  
  谨以此文,深深滴怀念一下老木瓜。大磨叽,你在哪里?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2-8-6 22:02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十九、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注释】
  
  太保:指王祥。
  
  【简译】
  
  王戎说:太保王祥处在正始年间,不在擅长清谈一类的人物之列,等到同他交谈时,他所说的道理无不恰到好处,清雅而又深远,莫非是因为他的德行过高而掩盖了他善于清谈的才能吗?
  
  【解读】
  
  正始:曹魏第三任帝王曹芳的年号,在240年—249年。
  
  魏明帝曹叡的子嗣早死,于是把宗亲的儿子曹芳收为养子。239年,曹叡立八岁的曹芳为太子,当天曹叡驾崩,曹芳被立为皇帝,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正始年间是曹魏集团内部斗争和司马氏争夺政权最为激烈的时期。明帝死前,以曹芳年幼,托孤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而后杀了曹爽和一大批忠于曹魏的忠臣,自此曹魏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封曹芳为齐王。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死后谥“厉公”。晋朝没有给曹芳上帝号和庙号。所以曹芳当了一回皇帝,只有年号,却没有帝号,史称“魏齐王曹芳”。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2-8-7 07:33 |只看该作者



中表,不是天下人。如果救济天下人,一是轮不到裴。二是别人也不能讥之。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2-8-8 06:45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真是衰世之书啊。

醉笑写到哪里哪里衰,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乱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2-8-8 10:03 |只看该作者
貌似你在半日闲写的古代诗人也没写完呢~还写不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