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 10
|
哲学其实很简单——老子“有无相生”的一条最好注解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2-8-1 08:55 编辑
这两天有人谈起了老子,不觉勾起了我的兴趣。其实,因为小的时候被老人强行要求背诵《道德经》,从内心里一直是对之有抵触感的,尽管非常欣赏这部大著,但行文时又大都避开它,不愿意谈它,由此可见“逆反”心理之烈。 有意思的是,因为老子的东西根深蒂固的被接受了,因此在读中国古代文人的东西时,难免就会于不知不觉中,拿这把尺子度量度量,每有会心处,辄欣欣然尔。能够发现一些诗文理隐藏的老子密码,破解其中的猫腻,不但很有趣;而且很好玩。 都说王维受佛教的影响最大,这个没有问题。大家都知道,王维的母亲师事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余载,是一个笃信禅宗的、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从小就是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骨子里受佛教的影响很深。因此在他开元十七年从淇上归长安拜道光禅师学顿教的时候,这个家传似乎延续下去了。这个道光的法系不是太清楚,但有资料证明,道光密授于五台宝鉴禅师的这个“顿教”与南禅宗之顿教,不是一码事,这个与本文无关,撇开不谈。 说出上面一大段的目的意在说明,王维的诗中佛教的因子非常深是其来有自的,这已经有大量的古今人士论证过了,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李唐王朝是宗老子的,自认老子是他们的祖先,因此,曾经举国家之力推广老子的学说,极端的时候曾经灭佛,因为它们之间的争执如火如荼;因此,王维在其诗作中受到老子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去分析他的诗,非常的有趣,本人曾经把他的诗一首一首的分析过,做了大量的与道家有关的笔记,可惜的是,因为有别的更感兴趣的事要做,这个问题就没有再系统的、深刻的研究下去,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还是有一个例子强烈的留在了脑子里,并且认为,王维的这句诗是对老子“有无相生”理论的一个最好的注解。 《汉江临眺》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首诗,王维通过这首诗把他驻足汉水时的感觉,用一个个庞大的意象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到了震撼与内在的力量。全诗如下:“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的妙处,大家可以具体看有关的解读,这里从略。 单看这一句:“江流天地外”,讲动的东西,很奇妙,汉江的水就在眼前,你是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但你看着它流远了,流到哪里去了呢,你看不到,也无法看到,只能用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天地外”,让读者去想像了。这个“天地外”,就是你看不到的“无”,而这个无,又是现实存在的,它只是相对于你有限的视觉来说是“无”。你看到的“有”与你看不到的“无”,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与“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存在——汉水。 再看另一句:“山色有无中”,是讲静的东西,它给人一种扑朔迷离、若有若无的感觉。但静中蕴含着动。山是不动的,但因为它很遥远、或者是受到云雾的遮掩,它会时断时续的清楚与模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好像是动着的,而事实上它没有动。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由于距离与外界的干扰,山色淡倒了极点,迷离朦胧,变幻不定,就像它忽远忽近的在变魔术。动与静又神奇般的在人的视觉中相互转化了。 老子第二章提到了“有无相生”的论题,这句话一般有下面几种理解方式。一,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黄瑞云)。二,道,包括无与有,二者同实而异名,因此可见道之玄。……《老子》以“有无相生”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李震)。三,还有的认为,“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很麻烦,有的人就这一句话就写成了长篇大论,你不要说读了,一看就发怵。 其实越是看起来复杂的东西,越是很简单。庄子不是说过,道在屎溺中吗,一切的大道理最终都要被简单的利用。“有无相生”,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和无相互对比而产生、而共存、而互为映衬。这么一来,这句话的最好的注脚,岂不是王维的这句诗吗? 一管之见,欢迎批评。 090220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