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脱脂大豆
榨过豆油后的豆渣就是脱脂大豆。有一部分脱脂大豆用来作饲料,也叫豆粕。有一部分食品级的脱脂大豆用来酿造酱油。
现在说三个基本细节:
①大豆脂肪的含量一般是15%-20%。
②酱油瓶标签上注明:脂肪含量=0
③有些主原料是:非脱脂大豆
那么,用非脱脂大豆为原料的酱油,15%-20%的脂肪含量去哪里了呢?
原来,在酿造酱油的发酵过程中,这些脂肪会氧化,分解成酸。
如果自己家里腌泡菜,有一条经验就是泡菜腌制过程中不能沾油,沾油即败。同样道理,酿酱油过程中的脂肪一定要处理干净,否则,失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这些大豆脂肪必须氧化掉,为什么不直接用脱脂大豆当原料呢?为什么标签上注明"非脱脂大豆"呢?
再就是,脂肪氧化分解成酸,所以PH值在整个酿造酱油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最后成品酱油以什么值当合格标准呢?这个确定的值,应该写在标签上吧。
古代人不懂这种pH值,只知道酱油不能酸,于是用小麦和大豆混在一起发酵,小麦发酵会产生甜面酱,也就是淀粉糖化,以便中和酸。现在作黄焖鸡作京酱肉丝等等都要搁甜面酱,就是取其中突然的甜味与颜色。
现在的酿造酱油里,有的标签上注明含有小麦,有的没有小麦。因为大豆里不含淀粉,所以大豆本身不出糖。现在,第二个问题是,有小麦和0小麦的酱油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不是牵扯到三氯蔗糖的添加量呢?有小麦则三氯蔗糖加得少,对不啦?
所以,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标签上应该注明各种成分的含量。不能只列出成分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