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悟后,每自呼曰:“主人公在否?”自应曰:“诺。”复诏曰:“常惺惺着。”应曰:“诺诺。”
看他与后人作榜样,提撕警切如此,所谓“暂时不在,即便不堪”也。
儒者谓敬是常惺惺法,其语实出瑞岩。盖直内之功,不容间断,与禅家得力处初无有二也。……
嗟乎!今人每以散乱心读书求知识,其志亦仅在多闻而止。此与圣贤穷理尽性之学觌体相反,纵使多闻,于自己身心全无交涉。
以散乱心应事接物,其于事物当然之理决不能得;即或偶中,亦是义袭而取,其涸可立而待也。
学者必先不肯自安于流俗,然后乃有共语处。否则扞格不入,终身迷罔,安望其能惺惺邪?
——马一浮先生《示吴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