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庄主 于 2022-11-18 19:20 编辑
没啥高招儿,唠嗑儿呗。
金豆豆啊,你知道以前粮票多重要吗?
跟你唠唠哈。
我应该是1971年的年底或1972年的年初开始掌管家里的粮本儿的。为啥呢?所谓历练其实都是没办法,那时候呀,双职工下班到家,几乎是所有的商业也都关板儿了。
咋整呢?我那时候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下午在家不上学,所以,我有时间拿着粮本儿去粮店领粮票、买粮。
交给我粮本儿,那是经过组织谈话的。相当严肃。
爸爸说:粮票最重要,不能丢!为什么呢?
我摇摇头。
因为钱丢了,单位叔叔阿姨可以借给咱们,咱们以后再慢慢还上。粮票不行,家家户户都没有多余的可以借给你,一家人就得饿肚子。
如雷贯耳不?
所以,每月领粮票都是一次单独的任务行动,拿着粮本儿去,拿着粮本儿夹着粮票回来,中间哪儿都不许去。
粮票是有定量的。大人定量是根据职业工种性别定的,小孩儿定量是按年龄段儿,好像是男女一样。每个人的定量由哪里给核定呢?派出所!派出所里有个“粮油科”,对,油票也是随着粮票的一起由粮店按月发的,领了,粮本儿上就注明:粮油已领。
那时候,北京的粮票分米票、面票、粮票(在粮店只能买玉米面,下馆子不受限,米饭、面食都行,商店买点心也行)。是按比例来的,具体的比例我记不得了,只记得米票最少。我们北方,缺大米,只有米票可以买大米,大米的价格根据当时粮店里的大米品种有所区别,好像是从一毛四分几到两毛一,两毛一的米只在春节、五一、十一的时候限量供应。你知道我们认为的好大米啥样吗?米粒颗颗都透亮儿,微微泛着浅浅的绿色,蒸出来像有油,黏在一起。普通的大米不透亮儿,蒸出来发散,据说南方人爱吃这样的,我们叫饥米,学名粳米。
那时候呀,白面的定价是一毛八分五,我每次买20斤,是三块七,背回家去。
有的人家人口多,可能从牙缝儿里也要挤挤,就把自家的米票、面票让给好朋友,好朋友多给三斤五斤的粮票回去。
唉!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