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两个词,是不是有逆向感?初初看来,确实是的。但细究起来差别大了去。
为嘛想起来这话题呢?
源于我妹接到电话,限她次日还耕原宅基地,否则,……村上只好派人帮忙还耕,到时候别怪菜蔬什么不合意。
把我妹笑得不行。
上面来人要检查工作,涉及“退林还耕”系列,其涵盖的分支部分,是这批新拆迁户的宅基地还耕。
村上没法子,只好挨家挨户“威胁”。基层工作不好开展,可见一斑。
至于有没有刁民坐等村上派人不知道,反正我妹是买了菜苗屁颠屁颠回去了。
这讯息让我有些诧异,说,确认是“退林还耕”吗?从前不是要求“退耕还林”的吗?我妹夫笑了起来,说,二姐,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互不相干的两项政策。
啊?什么情况?数我最好奇宝宝德行,追着刨根问底儿。
妹夫列给我听,说:
从前大家都穷,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在土里刨食,围垦滩涂,开发荒坡,占据草场,……结果广种薄收,把环境也给糟蹋了。
现在呢,日子好过了,挣钱的门路多了,庄稼地都撂荒了,不养草放蛇,就种植苗木果树等——俗称:“长牙齿”的耕地。
瞬间秒懂。
发现我还是蛮聪明的,只信息滞后了些,才这么白痴了一下。
记得我读中学那会儿吧?有个男同学长得挺文静。我父母却是认识的,说他家父母出名的勤快,田边地角都利用,还捡了荒地来种。
这个“荒地”,不是别人不要的,是河滩地、堤坝上,哪怕只有一溜儿都行。
比起生两个都供养困难的家庭,他父母能送三个孩子上学,全赖“叩石垦壤”开辟疆土的勤快劲儿。有一种攀缘植物“篱笆豆”被他母亲种满了公家的河岸,我就亲眼见过累累坠坠垂挂两边的宏大场面。
这样“勤快”的人多了呢?事实上饥饿年代真不缺。结果就是:山不再是那个山,河也不再是那条河,草原也不再是那草原。因此,必须退耕、退耕、退耕——好在政策颁布至今,二十多年了,经济的发展跟上了环境保护的节奏,人们不再依赖土地刨食了。
新的问题来了:青壮年涌入城市寻找其他生存方式,留下老弱病残孕别说什么捡荒地种了,连包产到户的耕地都难以维系基本运作,怎么办?
简单撂荒指定不行,领着耕保金呢。就种“经济作物”吧,算是灵活执行。其实是另一种撂荒,只没那么粗暴而已。
苗木、花卉、草皮等永久性占着基本农田,常让老人们摇头叹息却又无能为力。偶尔去往村道散步,竹林、树林不时闪现,面积规模还不小,也确实让人回忆起曾经的稻浪、麦浪等词汇。
当然,这不仅仅是“乡村景致”的话题。偶尔的偶尔我也会好奇,跟先生聊起,说怎么回事?从前天天种粮食还捉襟见肘,现在呢,大片耕地荒了却不愁吃穿。他说,目前的粮食和农产品进口也多,不全靠国内生产供应,容易被拿捏倒是真的。
许是上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退林还耕”政策也就应时而生了。包括“在粮食主产区,严格禁止耕地非粮化”等。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些词汇。譬如,城乡一体,土地流转,代耕代收,如此等等。真要层层执行下来,且各级监管到实处的话,乡村的布局大概又会有新的变化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