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3-6-17 20:50 编辑
这个老爷子叫靖奎,这个姓氏应该很特别,大多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地。好了,咱们不去研究这个姓氏,就说这位老爷子吧。
靖奎15岁学徒,学的手艺是剃头。他是1914年生人,2014年逝世,活了整整一个世纪。
靖老爷子学徒跟着到了北京,从此就一直干这个行业,梅兰芳,马连良都曾经是他的主顾。
说道“剃头”咱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行业。
很多人一说道“剃头”就想到了理发,对,他们是有关联但是严格的说还不是一回事。
理发是西洋的舶来品,“剃头”是纯粹的中国玩意。
即使是中国的玩意,历史也并不长是从清朝开始的。清朝的人打扮和汉族人不同,男人的头发从头顶百汇穴到两耳连接一条线,这条线的前半部分的头发是要剃光的,后半部分的头发留着扎一个长辫。
当时中国的汉人对身体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头发有“身之毫发受之父母”的说法。你想想,满清入关以后要大伙把头发剃掉,大家伙能干吗?当时又没有现在这么强大的宣传机构,谈谈剃头的好处,谈谈这是爱国。但是在满清看来,剃头就是标志着你顺从大清。于是,顺治皇帝颁布了剃头令,先从京城做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北京啊,就是个倒霉的地方,还有人羡慕北京人,看看这个你还羡慕吗?
按照我前边说过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剃头这个行业。我们现在看到的折叠式的剃头的刀子是西方的,是清末以后才有的。人家不是用来剃头的,是个剃须刀,刮胡子用的,到了中国成为了剃头的利器。
那么没有折叠式的剃须刀以前用啥呢?说起来你都不信,就是一个原来用来刮猪毛的刀子,样子有点像镰刀头。程序也是从杀猪来的,杀猪要预备一盆热水,把杀好的猪用热水浇一下,为的是猪毛软了以后好刮毛,然后用这个刮猪毛的刀子把猪毛刮掉。剃头的程序和刮猪毛完全一样,也要预备一盆热水,把毛巾浸泡在热水里一段时间,拧干以后放在头上,把头发软化然后开始剃头。我深刻怀疑最开始剃头的刀子是从刮猪毛的刀子演变过来的,或者干脆直接用上。
剃头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很多技巧。首先,刮头发的时候要用拇指和食指按在头上用力往两边使劲,然后刮,就这样一片一片的把头发刮掉。如果是冬天,天气冷头发会再次变硬,还要重新用热毛巾放到头上,剃头的借这个功夫也可以休息一会。
头发刮完了不算完,因为还没彻底刮干净,还要再次用热毛巾敷在头上,然后再次刮一遍直到光滑为止。这样做是为了好看,同时中国人认为,头是阳气之首,刮头发去火。
那么这就算完事了吗?还没有,剃完了头就要刮胡子。那个时候没有剃须膏,就是肥皂放在一个类似小碗状的橡皮碗里,用一把一寸长的毛刷蘸上肥皂水打出沫涂在客户的脸上,在这之前还是要用剃头的程序,先用热毛巾放在脸上,把胡子闷软。刮了胡子以后还不算完,下一步就是“刮边”,什么叫“刮边”呢,就是用剃刀把脖子后面的绒毛刮一遍,用小剪子把鼻子里的毛剪短,把耳廓周围的细绒毛都刮干净。干脆说吧,脸上除了眉毛以外,凡是有毛的地方都刮干净。
完了吗?没有。接下来就要“采耳”,所谓“采耳”就是掏耳朵。用耳挖勺把耳朵里的耳屎掏干净。这也有技巧,有的人耳朵里的耳屎比较硬,直接掏要伤害耳膜,就要事先点几滴香油软化一下然后再掏。
耳朵也掏干净了这回完事了吧?还没有。这些都做完以后,剃头的师傅会给你揉肩膀,揉头顶,然后在你背上捶打,行内的话叫“放睡”,也可以认为这是清代的“SPA”。不过这个SPA不花钱是免费的。
“放睡”这个词是后来念俗了的,其实最开始叫“放捶”。为什么演变成了“放睡”这个词呢?因为很多人在进入这个程序的时候会睡着了,所以叫“放睡”。
今天先聊到这,我还没吃饭呢。今天晚上是贴饼子就咸菜,还要吃点辣椒。没有稀的东西,但是有早晨起来沏的茶,喝点乏茶也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