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自从见了月季花廊,那种浪漫的场景就深入骨髓了。纷纷扬扬的粉色花,在心的天空飘呀飘。怎么办?为今之计只能自己也给自己试着造一个吧,如果太小了,就当一个花环吧。
果然,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月季花刚开了几朵,好多花苞还未睁眼,就纷纷低下了头,变干,落了。心里着急,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究其原因,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白粉病,叶子上好多白色的粉末。起先,我以为它自己是会好的。就好像偶尔感冒一样,喉咙痛,喝几杯水就好了。硬扛。可是植物却好像不行。
终于打了苯甲.肟菌酯,心里气恼,每次都打得叶子湿淋淋的。过了一个月左右,月季终于醒过来了,发了好多嫩叶,也开始又重新有了花苞。昨天,花苞涨开,开花了。不是粉紫色,是淡红色。娇艳逼人,可心里总有一种失落,为啥是药泡过来的呢?并且还是有针对性的药。不由想到了对症下药,一物降一物等词。
百度云对症下药:
是一则来源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于《三国志·魏志·华陀传》。
“对症下药”本义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后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对症下药”。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诸侯混战,水旱成灾,疾病流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华佗一生非常同情劳苦大众,四处奔波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称为“神医”。
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相传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就是他发明的,最突出的是发明酒服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在发明麻沸散之前,由于没有麻醉药,每当进行破腹、截肢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使人目不忍睹!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华佗在当时已经能够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传说有一次,有个推车的人突然曲着脚,捂着肚子喊痛。不一会儿,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立刻切脉诊断,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麻醉后,又给他开刀诊治。经过治疗,病人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
华佗的神奇之处除了发明了麻沸散外,就是他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抓药。有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华佗仔细诊断,却给开他们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非常奇怪:“我们病情一样,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是不是华佗徒有虚名,只会招摇撞骗啊?”
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问,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了。”
“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昨天饮食不对,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疼身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寻只要一点药物就会好,李延却需要借用药物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痊愈。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倪李二人觉得华佗说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药,两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当时的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头风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把华佗请来,华佗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于是,曹操就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华佗虽然乐于帮助人,热心给人们治病,但他却不愿一直呆在曹操身边,给曹操一个人治病。于是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去取点药。回到家里后,他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许都。
曹操派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发现华佗是在说谎。这一来可惹恼了曹操,曹操把华佗抓到许都。他认为华佗故意违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于是下令把华佗处死。
摘抄得有点多,但是感觉重温也有趣。就懒得管了。
无独有偶。种的二十颗辣椒大多成活了。心下窃喜。它们可是经历了几次劫难。刚买回来时,全身的叶子脱落,小花也掉落了。好不容易活过来了,叶子青青的,枝干也挺直了腰。昨早一看,天啊,密密麻麻的蚜虫。
真是太讨厌了。赶紧找蚜虫药,可是只有花卉百虫清。赶紧打了。
今早一看,少了一些虫子。可是还有一些虫子活灵活现地在叶子反面招摇,看来还没有完全对症,得重新买药。这些虫子看得我头皮发麻。我又喷了一下,药好臭,头都熏晕了一样。
下单,买药去。肚子也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