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题当下说会不会有什么敏感,其实也无所谓,个人之间,可以讨论,可以争论,只要不骂就好。
很多年前和朋友闲聊中国古代文学,他问我是四大名著成就更高吗?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元杂剧什么的更高。
我说这问题问的很扯,因为不能比。而且,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弄出的所谓“四大名著”,若让我看,我觉得丝毫不差这四大名著的古代文学作品很多,有的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以及人物描写,故事讲述都可以说甚至某些方面超越四大名著。如果,你仅仅读了四大名著,就以为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全部,那就是一个坐井观天的笑话。
同样,就算我当年差不多把唐诗三百首都背的滚瓜乱熟,但是在全唐诗面前,那就是皮毛。我也差不多能背出宋词名人名篇的百十首,但是,你看看宋词就知道你会背的哪点玩意儿,九牛一毛而已。
我喜欢元散曲,为什么喜欢,没特别的理由,就是喜欢,喜欢它的诙谐,喜欢它的明快,喜欢它的幽默,喜欢它的直白。俗语俚语大白话,都能在元散曲里看得到,有阳春白雪,更有下里巴人。
对于词我一向是敬畏有加的。说白了,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写词,这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深层次的东西更多一些。
词是一种格式固定,韵律固定,甚至对仗平仄也都要求的文学形式。它难,是因为它的凝练惜字如金不说,还要符合整个词曲牌的要求。所以,古人说:为求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夸张吗,不夸张。
插一件事,大概是2017年的时候,我还在市内住,我的邻居是我夫人她们大学的两口子,都比我们小几岁,女子退休了没事儿养猫遛狗的,男子是学校校志办后来调图书馆任职。是一个文化人,很多作品也经常见报。大家都很熟,有时就闲聊几句。偶尔说起我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他和我交流了许多话题。其实,我学的那些东西基本都是皮毛的,勉强应付还行,真要做什么探讨,那就不必了。后来,他们的女儿成婚,婚礼那天我们两口子都去了,婚礼场面很好的,期间,他为女儿女婿做了一首《江城子》,有两句我记得很清晰,巧妙的把女儿和女婿的名字,分别嵌入这首词的上下阙。总体上说不错,但是,不能推敲细节,我明显感觉到就是平仄和韵有问题。当然,这个也不能说,婚礼后他特地把这首词誊写给我,他的字写得真好,有功底。夫人问我这词好不好,我含糊的回应:好,喜庆。
因为婚礼上我拍了很多片子,回来之后我就编了一个影集,其中在配文字的时候,我也写了一首《江城子》算是作和了,我把我的这首《江城子》放在整个影集的最后,把他的那首《江城子》放在扉页。相册是我南方一个专门从事这个制作的朋友做的,很精美。
把相册送给他们之后,有一天这兄弟看到我,说:大哥,你的词写的好。我说:凑热闹,沾喜气而已。他喜欢写词,就是很纠结词的韵律和对仗。我说,这是肯定的,所有喜欢古诗词的人,可能都面临这种困惑。
韵律这一块,本身在岁月发展的路上,语言语音的流变很正常,所以,今人用古韵就相对难一些。现在检测一首词韵律的基本方式方法,大概有三种,第一是词林正韵,第二是中华新韵,第三是中华通韵。只要你的词可以过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这个词起码在格式上你是对的。
词林正韵算是古韵的流变,到了清代那个叫戈载的大家,出了一本《词林正韵》算是对古诗词的韵律做了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鉴于不是介绍这本书,就简单的略过。
新韵又叫中华新韵。中华新韵(14韵)出版于2011年,中华书局。后也有十八韵的韵部表。基本是符合现代人的语言语音习惯的。
中华通韵有16韵简表。最新版的中华通韵是2019年发布的。
一般说来,写词是需要注意韵律平仄的。这当然不是硬性要求,但算是一种模板模式吧。
我们现在写词,很多人可能不在意这种要求,觉得只要字数对上了,一切就不在话下了。
好像词真不是这么写的。
同样的话题在格律诗里也是这样。
所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写的是真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