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的时候,微信上有人呼我,我拿起手机很惊讶,居然是一个我已经很少联系的朋友。至少我们有差不多三年多没有什么联系了,只是微信上还保留着彼此的好友。
赶紧拿起来接通,还是熟悉的声音,于是就客套的问候。然后问他找我有什么事情。
他说:老哥啊,没事情就不能找你说说话么?
我说:那没问题。
于是我们两人就在微信上有一搭无一搭的聊了。
这兄弟供职于我所在的城市的电视台,准确的说叫个广电中心。以至于后来是不是什么传媒集团就不知道了。他在电视台一档民生栏目组里是个小头领,人很干练,也很有魄力。曾经有几次的节目很出彩。
早些年,有时间会和这个兄弟找个地方喝一杯,或者是路过广电的时候,喊他一下,他就把我拽进去,在他们的咖啡厅里喝一杯咖啡,然后闲扯闲聊。
聊着他告诉我一个让我略感吃惊的消息,他说他们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了,很多人选择了去职,还有的人靠着直播带货活着。
传统媒体不景气这是事实,像城市这一级的媒体,沦落到这个境地,还是有点让人无语。
他说他的民生栏目早关了,组里的人也七零八落,就剩他自己还在咬牙坚持,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我印象里,那会儿的电视台,日子好过的你无法想象。广告,采编,上节目的各个环节,都是不缺钱的状态。他们的收入那也是狠丰厚的,不差钱,不缺钱,财大气粗。
一转眼,天变了,样子变了,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想一想也不奇怪,自媒体的崛起,网络的存在,注定要把传统媒体逼的无路可走。新闻如果没有时效,谈什么新闻?
所以曾经的一代地方传媒老大,转眼就差沦落街头了。
有些事情是心照不宣的,比如城市的那份《日报》,今天还能存在,完全得益于强制性的征订。如果真的拿出实打实的发行量,能有多少?而这些报纸,说实话,有几个人看?同样,一个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能有多少受众?没人看,你不黄铺吗?
他说已经没有任何能复活的可能了,问我:你看本地的城市新闻吗?我实话实说,连央视的新闻我都不看,本地的更不用说。不看当然不等于不知道,我了解各种新闻的来源,就是网络,几乎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这种动态的时效,恰恰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聊着叹息着,聊着无奈着。
变了,一切都变了,接下来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