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的绝大部分行为,除了为了生存所需要的行为,比如工作之外,绝大部分的行为,几乎都是为了让我们忘记死亡这件终将发生的事情。
人生的本质,就是虚无的,毫无意义与毫无价值的。
叔本华的哲学,并不仅仅是罗素所评价的消极与颓废那么简单。
从更深层次的思想上讲,叔本华道出了人生的本质性问题:即,人生很有可能就是虚无而毫无价值的。
叔本华只是说出了实话的真诚人而已。
亲情、爱情、友情,都会让我们暂时性的忘记掉死亡这件事情的终将到来。
纵欲主义者,大部分都是觉得人生毫无价值可言的人。
为什么说集体主义者是天然的更害怕死亡的人类?而喜爱孤独的个人主义者,却往往是能更深的洞察人生与死亡的本质的人?
因为人类的集体,能够让个体人类产生一定程度的价值感,能够让个人人类暂时性的忘记死亡。遗忘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人类繁衍后代,那是因为觉得后代承载了自己的希望,人类爱子女,那是天性,而不是理性。
繁衍后代,也缓解了我们对死亡问题的终极焦虑。
但是,从理性角度上讲,子女的出生,并不能结束你作为一个个体的消亡或者说死亡这件事情。
可以这么讲,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缓解死亡焦虑。
性爱,情爱,友爱、亲情,都缓解了我们对死亡的焦虑。
但是,我们无法终结死亡,获得永生。
信仰上帝,也是为了获得一种终极归宿的价值感。
这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关系不是很大。
人的一生,很有可能只不过是被欲望与痛苦两条鞭子同时抽打着前行的一个过程而已。
叔本华的思想,上了年纪的人,至少是有一部分人,包括我,会觉得他很有可能说了实话。
说真话,总是不讨人喜欢的。
当然,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并不意味着害怕死亡;很有可能恰恰相反,更加不害怕死亡。
因为这就是个体人类的宿命。
即便是整体人类的宿命,从理性角度分析看,整体人类在遥远的未来,不复存在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
不必害怕死亡,因为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