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闻体”“话痨体”小说,喋喋不休、极端自恋,毫无文学性和艺术性,何以会一路蹿红,登顶代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如此“拉胯”的小说,究竟是凭什么征服众多的专家评委的?
即使今天的读者不便去细究,未来的文学研究者们也一定会追问。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自1981年设立至今,茅奖已评出数十部获奖作品,其中除了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少数几部作品得到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之外,许多热闹一时的作品,从获奖之日起,就遭到了广大读者的集体冷遇,眨眼之间便随风而逝。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亲眼目睹了那些流星一样的作品,是怎样从文学的天空可笑地坠落,被时间打败的。
有谁记得,《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骚动之秋》《茶人三部曲》《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这些作品的作者姓甚名谁?有谁知道它们曾摸到当代文学的天花板?究竟是当代文坛只能从矮子当中选将军,还是茅奖评委的鉴赏眼光出了问题?这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学的读者都非常关注,并且想要知道的。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获奖作品与茅盾先生设立此奖的初衷极不匹配,甚至背道而驰。有的作品不但没有起到“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的作用,反而将小说创作带进沟里,以致出现了极为蹊跷的“罗生门”——写小说的人都不读当代小说,批评家却认为当代文学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