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
人人都是平生第一次作人,人非生而知之,孰非是个生手?今学者李籲“敬而不自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心生,不熟练也。譬如“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不熟,与上添一德,亦不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子,若减一只脚,亦不知是少。若添一只,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人的性情其实是一种能力,勤学,厚养,久则自熟。作人不熟时,要么不该说话时却多嘴多舌,该表态处却瞠目结舌。
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读书,要先明白义理,然后见情意,求义理靠逻辑,通情意凭默契。作人也如此,年轻时认死理,“恭而无礼则劳也……不爲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马齿渐长,僵硬教条上可以从权,讲些情感,处事待人接物便圆融。
横渠先生作《正蒙》,书成,寄伊川先生。伊川先生读其“所论道体,觉得源头有未是处”,故答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愿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
什么意思啊?《正蒙》书里的义理都不是不对,只是“无宽裕温厚之气”也。书中义理皆逻辑推理“考索至此”,所以读起来“有苦心极力之象”,“非明睿所照,而无宽裕温厚之气。”
“明睿所照”,与逻辑推理不同。六祖云:“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明睿所照”≠“考索”≠“思量”,“明睿所照”=“言下须见”,不管说什么,不管思什么,不管怎么言说,都要照见,如在目前,如面对面。
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赞》:“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想见其为人”,即伊川先生“明睿所照”,即禅宗六祖“言下须见”。既已有所照,有所见,便脱离文义,进入情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此之谓熟哉。
作人亦须熟如此,入天如地,入地如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