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23-12-22 23:27 编辑
豆根儿糖
惊悉旧友仙逝慌忙回津。 到了家门,楼下有个白纸的灯笼写着四个字“恕报不周”。 上楼去,门楣上一朵白花,下面白纸上写着三个字“当大事”。 这三个字源于孟子“唯有死者以当大事”,津门距京咫尺之遥,民俗还在不由得不感叹。
有管事的看到我问,请问贵处?说了自己的姓名,旧友的丈夫迎了出来,满眼的泪水。 想不到你能来,他说。 进门迎面客厅设着灵堂,按规矩焚香祭拜。
我的旧友是我的小学同学,我在北京生人,一岁被姥姥抱到天津,十二岁回到父母身边,天津是我度过童年的地方。 为了尊重死者,我把她的名字隐去,暂且叫她“小琴”。
也曾数次回津和同学联系只是没有小琴,原因是谁也不知道她在哪儿。 前几年回去,走在街上就听身后有人喊我小名,回过头去看到一个中年女人。 你喊谁?我问她。 你要是回头我就是喊你啊?她笑着说。 你是……? 我是小琴啊?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豆根儿糖,这是天津的一种甜食,用豆面和红糖做的,压成两寸长手指粗细,一根一分钱。 小琴跟我同桌,每次买这种糖就给我一根儿。 虽然是一分钱一根儿,可是那个时候想吃却不能常有,所以这个甜味就很难得。 那个时候的小琴瘦瘦的,大眼睛,黑黑的脸庞,虽然谈不到好看却是给我印象深刻。 常常是放了学跟她一起回家。
你不想你妈妈?小琴总是问我这句话。 不想,我说。 没良心!小琴说。
以后凡是出去玩总有小琴在身边。 我觉得那个时候小琴家庭富裕,因为她总有豆根儿糖吃。
厮混熟了,我也要回京了,临走的时候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吃了一顿饭。当然不是在饭馆,那个时候小孩儿哪儿有去饭馆的? 姥姥给我们做了对虾和比目鱼,还有几瓶汽水儿。 吃完饭送他们到门口,小琴走在后面。 还回来吗?小琴问我。 当然。 我要去看你行吗? 这话说的,怎么不行? 给你,小琴说着拿出一把豆根儿糖。 没觉得贵重,心里挺痛快就接过,连个“谢”字也没说。 哪想到,从那以后直到再次邂逅居然好几十年。
和小琴去吃饭,相互说了各自的生活情况,知道她过的很苦而且一身的病。 还想吃豆根儿糖吗?现在又有了,小琴说。 当然,这次我给你买,我说。 去了南市买了豆根儿糖,两个人吃着。 你常回来吗?小琴问。 常回来,就是联系不到你。你说要去看我可是你没去,这次我邀请你,我说。 好,等我身体好点儿的,小琴看着窗外说。
后来知道那个时候小琴已经身患绝症。 送她回家,走到楼门口她说,不让你进去了。 我心里挺不高兴,因为我还想跟她多说会儿话,但是也只好点头答应。 转身走的时候小琴在身后说,想着回来! 好!我说。 谁知道这竟然是一次诀别。
我跟小琴谈不上恋情,也不是什么青梅竹马,只是经常在梦里相会。 小琴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