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铁观音 热茶水 大清晨
初春的东北清晨,乍暖还寒,甚至感觉比立春前还要寒冷。
正在改建中的沈阳站人流如织。早起的人们来不及赶走睡意,急匆匆地从候车室赶往站台,奔赴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下一站。
瑟瑟寒风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尤为扎眼:右肩斜挂着一个小背包,右手紧紧握住一位身穿红色羽绒服老奶奶的左手,跟着赶车的人群,有些着急的往站台走去。
紧紧跟在后面的那位女士显然是小男孩的老妈,一会儿大声提醒着:“儿子,抓紧奶奶,别把奶奶走丢了”。一会儿又大声求援:“儿子,慢点走,等等老妈。”
小男孩很倔,头也不回,只顾拉着老奶奶的手,继续往站台走去。
这是上周五一大早发生在沈阳站的一幕,老奶奶是我老妈,女士是我爱人,小男孩是我儿子,当时他们正要赶火车去哈尔滨和我汇合。
当邻家女孩和我说起这个细节时,真是甚感欣慰。
看来儿子把我的话听进去了。
老妈刚来沈阳不久,我曾经很正式地跟儿子讲:爷爷没了,奶奶一个人很孤单,现在奶奶来沈阳和我们同住,我们三个都要好好对待奶奶,一起把奶奶当个宝儿。
当时儿子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也许是我多虑了。
实际上,尽管之前和奶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儿子和奶奶依然很亲很亲,一点距离感都没有。
去年“十一”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期间,我让儿子和爷爷奶奶照相留念。
和爷爷照相时,小屁孩儿不怎么配合,要么扭扭列列,要么表情过于严肃。
等到和奶奶合影时,小家伙儿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搂着奶奶,伏在奶奶头上或是肩上,自己开心地笑着,也把奶奶哄得满脸开花。
事后邻家女孩还感慨血缘关系的神奇:即使长时间不在一起,拥有相同血脉的人总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会有一点陌生的感觉。
也许是吧?或许这就是基因遗传的力量?
实际上,自从奶奶来到沈阳,儿子似乎一下懂事了许多,不再那么死犟了。
刚到沈阳时,正赶上搬家,刚开始只给老妈新买了一张床,没来得及买被褥,老妈和孙子只能挤在一张床上。
刚开始,习惯于一个人睡觉的小屁孩儿有些不愿意,但最终还是乖乖地和奶奶钻进同一个被窝。
儿子睡觉极不老实,拳打脚踢的,老妈睡不好,还要不停地起来给孙子盖被子。
于是妻子赶紧找我岳母借了床被子,让儿子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单睡。
可能是已经习惯了奶奶的拥抱和呵护,时不时的,小屁孩儿会跑到奶奶的床上赖着不走。
刚才我起床到儿子的屋里写日志,看到他的床上空空如也。到老妈的房间里一看,小家伙蜷在奶奶的被窝里睡得正香。
老妈告诉我,小屁孩儿昨天晚上就跑过来了,说是一个人睡太冷。
老妈没来之前,儿子偶尔也会玩这样的把戏,不同的是那时往我和爱人的被窝里钻,现在往他奶奶的床上跑。
实际上,最把我老妈当宝儿的,既不是我儿子,也不是我,而是我的邻家女孩,是我亲爱的老婆大人。
都说婆媳是冤家,整不到一块儿去。但这个说法在我们家彻底失效。
爱人对我老妈那个好,我看了都想吃醋。
老妈刚到沈阳时,一时打不到方位,我们又刚搬了家,加上可能还没有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每次从我岳母家串门回来时,老妈十有八九都会走错路口。
从发现这个现象的第一天开始,爱人便不再让老妈一个人回家,要么她亲自去接,要么打电话让我下班时去把老妈接回来,要么让我岳母把我老妈送回来,要么让儿子陪奶奶一起回家。
老妈生我大哥坐月子时顿顿都是面条,彻底吃伤了,之后对面条一点也不感冒。
老妈来沈阳之前,我们一家三口经常用面条解决早餐。
老妈来沈阳之后,再做面条时,爱人要么在面条里放一些土豆块,要么单独给老妈准备别的饭菜。
我和爱人不在家吃饭的时候,她总会给我岳母讲,让我老妈到她家就餐。
其实老妈会做饭,以前做得还不错,但近些年有些忘事儿,经常把白糖当盐巴用,或是到吃饭时,才发现电饭锅的煮饭按扭没有按下去。
爱人最担心的,是怕老妈用不好煤气灶,怕出什么意外。
爱人告诉老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别动煤气,不用做饭,到我老妈家吃就可以了。
爱心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老妈岁数大了,还处在悲痛之中,确实很容易出现意外。
内心深处,老妈是孤单的,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看着电视就睡着了。
爱人发现这个问题后,便给老妈安排了一个活儿:每天天亮后,去找我岳母一起去早市买菜。
另外,爱人告诉我岳母:反正您白天也没啥事干,多陪我婆婆说说话、逛逛街道。
于是,两个老太太兼老邻居天天腻在一起,一起买菜,一起逛街,一起说老家的那些家长里短,总有说不完的话,比亲姐妹还要亲。
渝夫2012年2月28日6时25分写于辽宁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