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逍逍 于 2024-10-8 00:27 编辑
不大明白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吸引诸多网友关注与评论。我对该篇小说的观感跟令箭基本类似——高阶选手的低格之作。
我们无论在影视、小说以及其它文艺作品中都极少见到,因多凤求凰、情感矛盾导致人物痛苦不堪而选择自杀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因陷入妻子与情人的情感旋涡,而困惑而痛苦而迷茫的人恐怕也有亿万个,也极少听到谁因之自杀的。这不合乎朴素的人性规律。大多数处于此境地者,往往是痛并快乐,刺激与不安,期待与忧虑相互交织,综合而成为选择性困难者;而非情感绝望者。至于文中主人公青衣,说走极端根本算不上——极端者是做了大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极端是人性的高度流露;说变态也明显不是——变态者是做了大多数人齿于或羞于做也不会做的事情,变态是违反人性的存在,故而绝大多数人不想去做。极端和变态表现的都是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但发轫之初却有云泥之别。
在文艺作品中常见极端者或变态者,但青衣两者皆非,所以他匪夷所思的行为更让读者难以理解,这导致全文逻辑显示出巨大的黑洞。基于此,作为读者我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我面对的是某种极为特殊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诗人”——拿诗人那些某种隐秘的敏感性,来解读非正常逻辑下的人物行为。好像讲述一个人在海边晒太阳,忽然海风吹起,别人都在欢呼雀跃,结果他猝死了。原来他是一名痛风患者,起风时恰逢痛风发作,疼痛而死。表面莫名其妙,深究原来如此。
但这个解读法其实也是一种牵强附会。如果作者真有这种想法,那么这篇小说就会失去其社会价值,因为普通读者不是诗人,理解不了这种情感和行为,也相应无法产生感应。从我个人的观感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失败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失败的人物形象。
最后说说小说里的铺垫。
朵儿让青衣去做苦行僧,乃是试探,如果青衣愿意去做两天苦行僧,那么朵儿就会下定决心嫁给他;因为青衣为她而改变,她也要去改变——她说改变是难事儿;所以她严格检查,最后也真的离婚了。青衣上山路上,看到自己的家、想起与妻子的在山上的过往,表示的就是左右情感的徘徊纠结。青衣给老婆钱后,脑子一抽说如果自己不回来,多余的钱给买花圈;暗示青衣潜意识里已有自杀倾向,但尚未明确。等。但这些铺垫都难以支撑青衣最后的行为。
不说了。睡觉。
补充下:抛弃技法,以类似情感困惑导致的自杀行为,不是积极正面的故事,这是我认为该小说最主要的失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