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11-9 20:57 编辑
原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一、写在前面的话:
设若是教授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宝宝(《论语十二章》,就在这阶段),简单、粗暴,能直译足矣。
文友不主流就说了,汉语不是一门严谨的逻辑语言,古文解读只能追求辞达。所谓辞达,就是没有逻辑上的明显错误,语义清晰就行。
确乎如此,太咬文嚼字抠字眼儿,绕晕了小脑袋瓜子,会打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故而可引导孩子们译作:三(或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长处,向他们学习,他们有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
另,我在讲“三人行”这则的时候,会将后面一则提上来,让孩子们类比着研读,有异曲同工之效。引用如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归到正题:闲解。
抛开初中生课堂,按我自己的思路,闲解之。
说“闲解”,是我不懂训诂、考据和注疏。完全凭直觉,或者说,以个人的感知,来梳理“三人行”则的解读。
下面,逐字铺开。
1、三,译为,几。包含确数“三”,且不局限于“三”。算虚指,或者说约数。
值得提醒的是:可默认为“少数几人”——此处划重点:不指向“多人”。
因为人数多了,会违背孔夫子原意:处处皆课堂,人人可为师。
定基础为“三”,不是“二”,是能保证最低概率,又能排除“二”的偶然性。譬如,恰好“第二个人”真的很“二”,通体找不到优点呢?
2、行,不独指“一起走”或说“同行”,更多是广泛意义上的“与之相处”,也即“人际交往”。包括相遇、相识、相交等诸多方面。我个人倾向于译为:在一起(相处、共事)。
3、师:有优点/长处,值得他人学习、借鉴和效仿的人。
不把“师”解读为“值得学习的长处/优点”,是考虑上下文的衔接和语境:其后有对“善者”和“不善者”的态度和选择。
也可反证法推演。如何看待这“师”呢?自是优(善者)缺点(不善)共存一一刚好能和后半句一一对应。
之前好像见有把“师”解读为动词“学习、效仿”的。我表示不能认同:“师”肯定不是动词,否则“有”字没了宾语,存在也显得突兀。
4、焉:这个字的译文,有些让人犯难。
首先,各类教参、课案等,都译为兼词:在其中。
此翻译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没有人说起。我曾经更倾向于:语气助词。
理由是:“焉”字在句末作为兼词,它前面连接的,几乎都是动词和形容词,没见过名词的情况;倒反而“焉”作为句末语气助词时,前面的连接词不拘词性。
为了这篇“闲解”,我又大量查证、比对。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给我找到了“焉”在句末做兼词的规律(它的前面是动词、形容词,或是动宾词组都可以),也找到了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似度极高的两句:
A .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动宾)焉(兼词:在那里)。——《庄子》
B. 澎蠡之口有石钟山(动宾)焉(兼词:在那里)。——《石钟山记》
故而,结论出来了:“焉”,确是兼词。
5、择,选择。
6、其,代词。
7、善者:优点,长处。不善者:缺点,不足。
8、从,学习,效仿,借鉴。
三、“三人行”整句的译文,大致如下:
几个人相处或共事,一定有强过我可做我老师的,(看见)他的优点(我就)选择向他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我(就对照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