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星十三州 于 2024-11-12 20:19 编辑
上个帖子我论证了老丑是草包,论证论据有根可寻,实事求是,但也仅仅作为我的主观判断,对其是否为草包没有客观定论。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草包迟早现行,人形底色都是自证的,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
平时够不着的时候总会拿阿牧戏谑,就像一个小媳妇儿长舌妇背地里嚼人舌根一样,一旦板板正正出现在他面前,立马变得怂包软蛋,词穷而遁,掩面而逃。长舌妇的本质是没有本事当场解决问题,终归还是肚子里边没货,需要临时发挥拿不出来,遮丑好过露怯,啥都不说,起码底裤还不至于被人拔掉了。
好比王二麻子给他出题,肚子里面没货翻不出来就四处查资料找可以抄袭借鉴的文本,可惜没有范文,至今还没憋出一滴尿来,不过三生万物百度上面到处都有,资料信手拈来,大部分说的都是说三是天地人三才,所以照搬出来,润色两句进去成了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不是自由思想的坚持者,他是百度资料的搬运工。
搬运出来的三就成了实数,有具体指向的天地人。这就是草包可以认知到最大真理,周正得不能再周正,死板得不能再死板了。抽象思维愣是掰开了揉碎了都找不到一点,没有抽象的理解力,就敢解读哲学著作道德经,还凑国学的热闹,真是无知无畏。
许慎解字说“二”“差也”,所以,小篆统一仁字和匀字的时候,把那两横写得直杠杠长短一样,意为不差,没有差别没有区分是仁和匀的基本相意。
三,三横线长短不一先秦写作弎,弋字小篆一条线上向上生的相和向下死的象相互拉扯对立,意为矛盾纷争,戈加一条横线止矛盾止纷争,用来代指兵器。弎就成了矛盾对立下的参差不齐的象,抽象地理解为“分别”就可以了,并不是three这个实数。
民间谚语说老子阐玄学,把玄字误解了,老子的玄学不是怪力乱神的玄学,而是气力相爻的玄。是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哲学,所以李斯统一人字的时候顶部是个玄,玄而知入,玄而知出,且立于天地间就为人,可知生而为人不是简单的事情。
认识道德经非玄学,而是充满古老智慧的哲学还需结合道家另外两位圣人的思想共同理解,那就是庄子和杨朱。
孟子云:杨朱墨翟赢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可见二者当时其思想独领风骚的显赫。但二者主张南辕北辙,墨子毫不利己,杨朱毫不利人。墨子腓无拔胫无毛,为天下人跑断腿,脚上毛都被磨掉了,而杨朱主张一毛不拔,尊重个人的私利和尊严。都是以人为本,路径却截然不同。墨子苦,杨朱虚,焚书坑儒后都没落而消失了。
可见,道家以人为本,尊重个人是主脉络,而劳资的道德经正是阐述这种以人为本的哲学。
三生万物,这个生字也要正确会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肺那么软的肉怎么属金?是因为他有利于水的产生。这个生字就是有利于~~的意思。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传世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其实主要就在讲这个三字,我个人浅薄的理解翻译如下:
天地合和产生了规矩,规矩又因人的理解会有差别,差别多了就参差不齐以至于产生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了万物。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矛盾对立其中,靠天地间的力(冲)气相爻予以调和。
而人性又是最难调和的,比如,人们所厌恶困苦的就是自己孤家寡人,失去的多,得到的少,而谁又会觉得自己得到的多呢?就算贵如王公也总以孤家寡人自称,怨叹自己也得到得不够。得之少,失之多,是人私之天性,身处其中都以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度量好坏多寡。好坏又因各自的出发点有不同的认知,何不食肉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所以,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两面,患得患失,趋利避害,趋益避损,因为得到而失去,又因为失去而得到。人们生活中的现象都能成为很好的素材,让我学习体会受教其中,一味的强调和承受某一方面的感受,体会不到生命的博大和宽广,执着于一面,就困死其中。七魄的我有感受教之后从主观大我转化成五行的小我,领悟生命大道讲给天下人听。
所以道德经四十二章主要讲的是人性的矛盾,对立和难以调和。
三是自我矛盾差异化的弎,是认知理解参差不齐的参,不是three。说自己懂的话,不要信口开河,百度照搬资料,人云亦云,草包老梁明白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