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1-30 20:49 编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朱熹说,“君子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今人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都视懂利如无德。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因此断言,“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
但如果追溯,这种对立是从孟子开始的。据《孟子·梁惠王》载,当年他不远千里前往梁国,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好想法“以利吾国”时,他误以为梁惠王将他当作俗人了,不禁慷慨陈词: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以“王何必曰利”打头,中间一长段高大上,最后再次掷地有声,“王何必曰利?”看这“曰利皆下品,唯有仁义高”的架势,若说没有过于敏感“曰利”,还真难以让人信。但是,梁惠王是国君,国君是管理者,管理者不正是要更好地为自己国民谋利吗?正如尧曰篇孔子论政时所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曰利”有什么问题吗?又如本章开篇就提出的“智者利仁”,智、仁、利三位一体,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知道,孔子不是说话绝对之人,不可能将义与利对立,相反,在不违背“义之与比”的大原则之下,孔子并不讳言利,更不讳言利国利民和利仁。若论正解孔子义利观的,还算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正确阐述了义与利的各自定位和作用,“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