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查看: 65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2-2 12: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2-2 12:35 |只看该作者
这里又拿小人与君子作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先看“和”,口表示言论,禾(龢之省)表示协调,意思是各人言论不一,但主调一致。再看“同”,从凡从口,凡表示夯具,口表示号子,众人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意思是各人同时发声,整齐划一。换言之,“和”是合作协奏曲,“同”是齐声喊口号,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孔子正是利用“和”与“同”的这种本质差异,揭示不同领导人的为政思维:格局高远者求和而不求同,庸夫俗子类求同而不求和。这个说法正是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用礼贵在促和,为政更是重在促和。

接着编撰者引入一个假设性对话,讨论为什么要“和而不同”。子贡使用“皆”字,表示所有和无差别,用来探讨追求同一性是否可行。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我都喜欢他们,如何?

孔子说不可。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乡人,我都厌恶他们,如何?孔子又说不可,然后提出自己主张:“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最好喜欢乡人的那些善行,讨厌乡人的不善行为。

言下之意,喜欢或厌恶,只针对乡人的行为,对事不对人。同时,只喜欢那些善行,只讨厌不善行为——貌似双向,但在价值观上却是趋一。

孔门这个探讨具有现实意义。追求形式同一性是自古以来就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孔子认为,不能追求形式同一性,应当追求内容趋一性,也就是求和。求和与求同,貌似行为不同,其实性质不同。求同者普遍存在,以“一致性”为目标,以“一刀切”为手顿,但必以失败告终。求和者则承认差异化存在,因此提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最终蓬勃发展而生机盎然。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2-2 12:36 |只看该作者
【辨析】
这是属于对话时的你知我知的主语共喻省略:

[传统断句]乡人皆好之,何如?[笔者断句]乡人,[吾]皆好之,何如?
[传统断句]乡人皆恶之,何如?[笔者断句]乡人,[吾]皆恶之,何如?

按照笔者断句,还原省略部分,可知主语是省略的“吾”。

乡人,是“好”“恶”的宾语前置,因此后面以“之”指代。

子贡问的是,“乡人,我都喜欢(厌恶)他们,如何?”传统译文说,“全乡的人都喜欢(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完全搞错对象。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也是宾语前置。按照正常语序改写就是:“不如好乡人之善者,恶乡人之不善者。”

传统译文说,“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同样搞错对象。

朱熹说,“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钱穆因袭说,“若一乡同好,恐是同流合污之人。”李零议论说,“我们与其跟舆论跑,还不如看看乡里的人怎么说,坏人怎么说。如果乡里的好人说好,坏人说坏,那倒没准是好人。”

这些解读不仅逻辑混乱,并且充满着中国传统特有的有罪推定。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2-2 12:55 |只看该作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对比是从精神层次上而言,李零却刻意从阶层上解,“君子是上层,重视和谐胜于平等。小人是下层,重视平等胜于和谐。”先秦的下层居然具有了追求“平等”意识?真是天晓得。显然,李零是在影射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态,刻意将“和谐”和“平等”相对立,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2-2 12:58 |只看该作者
和,从禾从口,口表言论,禾是龢的省略。《吕氏春秋》云“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龢指古代用芦管编成的“排笛”,后来小笙的前身,吹奏长短不一的多管,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造字者将“龢”字省略成“禾”,加以“口”成“和”(也有金文写成异体字“訸”),以此来比喻各人言论、观点不同,但相互响应,主调合拍,宗旨一致。

《诗经》中有一首描述少年男女唱和山歌情景的小诗《郑风·萚兮》,其中诗句“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译成白话文就是“落叶落叶往下掉,秋风吹你轻轻飘。诸位欢聚小伙子,我来先唱你和调”,将“和”字的要义烘托得很到位。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说文》曰“龢,调也。读与‘和’同”,段玉裁注“经传多借‘和’为‘龢’”,因为这个渊源,后人将“龢”合并到一个“和”字,由此也可说明,理解“和”的内涵大可借用“龢”来进行形象化思维。

在译文方面,今人学者大都将“和”解为“和谐”,不能说有错,但还须区分“和”与“谐”的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而产生共鸣,“谐”表示相同声音、相同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前者强调诸异而致同,后者强调诸同而大同,在性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2-2 12:59 |只看该作者
如果用一个字来准确定义中国文化,“和”字无疑。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又是中国文化的归属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张艺谋导演一场以“和”为主题的大戏,从演绎中国文化的精髓而言,可谓点睛之笔。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2-2 13: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2-2 12:59
如果用一个字来准确定义中国文化,“和”字无疑。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又是中国文化的归属地。北京奥运 ...

和,做为一种为人处事态度挺好,做为一个目标追求就是乡愿
就是个度的把握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12-2 13:44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2-2 13:43
和,做为一种为人处事态度挺好,做为一个目标追求就是乡愿
就是个度的把握

做为一个目标追求就是乡愿
————
怎么说?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2-2 14: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2-2 13:44
做为一个目标追求就是乡愿
————
怎么说?

把和做为目标和结果,就会烂俗同流合污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12-2 14:2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儒家文化讲和求仁,不讲诚不求真,伪道德的根源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12-2 16:45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2-2 14:20
儒家文化讲和求仁,不讲诚不求真,伪道德的根源

不赞同。
我看同龄人胡哥的“和”“和谐”就很伟大。
心的不让步,骨子里有坚持,精神深处存坚守……也是人生极致。
老人家都说自己虎气、猴气都有之……
不哥比老人家伟大?不可能。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12-2 18:45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2-2 14:20
儒家文化讲和求仁,不讲诚不求真,伪道德的根源

这个是你想象的,论语讲诚讲真的章节很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12-2 19: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2-2 18:45
这个是你想象的,论语讲诚讲真的章节很多

论语里有着大部分朴素的道德认知,推崇了各种值得人类追求的价值,但如何对价值进行排序才是真正的思想,论语里缺的是这部分思想性内容
如果和是最高价值,那就把真和诚排在了后面,结果只能是乡愿,孔子不懂这些道理,他的论语也就仅仅是一堆不成型的碎碎念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12-3 01:54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2-2 19:28
论语里有着大部分朴素的道德认知,推崇了各种值得人类追求的价值,但如何对价值进行排序才是真正的思想, ...

继续反对。
你这是拿书、拿你以为的书里(西书里)的求真精神——苛求孔子。
孔子也不比西哲差。论语更不是碎碎念。他是实践经验(教育教学实践)记录。
罗马广场上的老师(老师们),都是英雄,战场上的英雄。
齐鲁杏坛上的老师,其实是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开场人,是“礼场”上的先生。
——这才是区别。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12-3 20:49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4-12-3 01:54
继续反对。
你这是拿书、拿你以为的书里(西书里)的求真精神——苛求孔子。
孔子也不比西哲差。论语更 ...

不主流应该没有真正深读过论语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12-3 23: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2-3 20:49
不主流应该没有真正深读过论语

你们只是复读机,不知道如何批判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12-4 00: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佛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哲思的巅峰,道德经是很难批判的形而上学加朴素辩证法,佛经则是非常牛逼的认知心理学
论语和它们相比纯粹就是儿童读物,勉强可以用于研究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几乎没有什么思想价值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12-4 05:27 |只看该作者
绝对不主流 发表于 2024-12-4 00:03
道德经,佛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哲思的巅峰,道德经是很难批判的形而上学加朴素辩证法,佛经则是非常牛逼的认 ...

不可绝对说。参互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