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窥天瞳 于 2025-1-1 10:27 编辑
我的祖父母是河北人,有一次来北平看烟花,结果赶上傅作义和解放军打仗,解放军围城,回不去了,于是就在北京扎根落脚。所以很多河北的亲戚经常来这里看祖父母。
那时候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来城里自然被人低看一眼。我的父亲虽然对他们还算热情,但是也有一种自身优越感。大部分亲戚确实有种卑微,木讷的感觉,但其中有个亲戚T,我当时就觉得他有点与众不同。T和我父亲同辈,初中毕业,在当时也算是有点文化的人了。父亲是个读书粉,大学生学历及以上,他都是仰视的;比他中专低的学历,他基本是俯视的。提起T,他的态度可能比对其他人稍微看好一些,但也总是说:“不就是个初中毕业吗,不就是在中学当老师吗?”
对父亲的这种“不就是”,我是嗤之以鼻的。因为我从来没觉得学历高就一定混得好,学历低就一定不行。我的邻居个个学历不如父亲,很多人混的照样比他强得多。对于T,我能明显感觉到与其他亲戚的不同。那时候,基本上所有来北京的外地人都被北京人瞧不起,但是大家表现不同,有些人怯懦,有些人愤怒,有些人隐忍。T却不是,我明显能感觉到他对这些不是太放在心上,但是在心里并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比如有一次,他坐公交车被售票员恶意指责他说话有口音(实际上很轻微),他也不生气,回来后说:“那个售票员每天那么辛苦也挣不了多少钱,他笑话我什么呢?”
T很会来事,老家亲戚来北京到我家住,祖父是欢迎的,祖母是中立的,姑姑是不太高兴的。乡下亲戚又大多比较穷,来了也不可能拿什么贵重礼物。有一次T过来要住一段时间,拿了一大麻袋硬面馒头,和祖母说:“婶子,我来看您,特意带的老家的硬面馒头,咱们把它吃完,我就走。”那些馒头大家吃了半个多月,祖母非常高兴,因为北京没有卖这种馒头的。
后来国家鼓励三产,私营经济,很多所谓勇敢的试水者发了财,大家都不安于现状。而T却一直在认真教书,教初中数学。那个时候,父亲觉得T也就这样了,没勇气出来奋斗。可是我不觉得,T是个很有主见的人。
T是初中毕业,教初中数学,在老师里面起点算是最低了。可是T有股子钻研的劲头,数学越教越好,到了40多岁的时候,T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初中数学老师,很多当地人,甚至外地人都会高薪聘请T去给自己的孩子上一对一私教课。那个时候,一对一私教并不普及,有些大学生会做,一个小时也就200元,但是T已经不只这个价格了,依旧炙手可热。
你以为这就是T的上限了吗?并不是,T的主要精力还是用在学校,因为业绩突出,人际关系搞得也好,慢慢成了校领导,后来竟然当上了校长。这时候父亲说起T,也是仰视了。中学校长在当地是什么?基本算是一个小的土皇帝了。
我们表面看,人生选择比执行重要,很多中国人把人生规划放在努力之前,结果却在选择——适应——不适应——转型——再选则——再适应——再不适应——再转型的循环中不断的内耗自己或家庭,最终劳苦一生一无所得。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执行比选择重要!也困难得多。相对而言,如果把心态放平,不计较那么多功利得失,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是非常容易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