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卖真方子的 于 2025-5-5 17:31 编辑
过去中学历史书中,说到苏俄战争,说之前对于德国的请求,苏联是“为了赢得时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貌似苏联自此夜以继日,坚壁清野,备战备荒,可是一旦开战,溃不成军,这赢得的时间做了哪些狗屁准备工作就叫人费解了。
————————————————————————————
楼主东山酒绿网友,貌似学习了一段假历史。
前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非常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瓜分波兰帝国”。
问DP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是如何约定瓜分波兰的?
[size=0.16] DeepSeek-R1满血版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19秒,搜索全网16篇资料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于1939年8月23日由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与德国外交部长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签署,其核心内容包括公开的互不侵犯承诺及一份秘密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尤其涉及波兰的领土分割24。 关于波兰的具体划分约定如下: - 领土分割线:两国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将波兰东西分治。德国占领西部约48.4%的领土,苏联控制东部约51.6%的区域23;
- 行动时间: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出动150万军队入侵波兰西部,苏联随后于9月17日从东部发起进攻,最终在10月6日完成对波兰全境的占领34;
- 附属条款:秘密议定书还规定了两国对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芬兰等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其中立陶宛被划归德国势力范围,后因后续协议调整改属苏联24。
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苏德两国对波兰的协同军事行动,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土瓜分。尽管苏联在公开层面强调其行动为“保护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少数民族”,但实际上与德国形成了战略配合关系34。这一协定成为二战初期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剧变的关键推手。
苏联和德国为何签订这一条约? [size=0.16]
DeepSeek-R1满血版 回答完成
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15秒,搜索全网29篇资料
苏联与德国于1939年8月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核心动因可从双方战略需求分析如下: 一、德国的战略考量- 避免两线作战
希特勒计划先集中兵力进攻西欧,需确保苏联保持中立。该条约使德国在1939年9月入侵波兰时获得苏联默许,同时避免重蹈一战时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覆辙14。 - 瓦解英法苏联盟可能性
德国通过示好苏联,破坏了英法试图联合苏联遏制纳粹扩张的计划,削弱了潜在反德同盟的形成18。 - 经济合作需求
条约附带的经济协议使德国获得苏联的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缓解了英国海上封锁对德国经济的压力7。
二、苏联的战略权衡- 争取备战时间
苏联自知军备尚未完成现代化,需通过条约推迟与德国的直接冲突,为防御纳粹可能的东进争取至少1-2年的准备期36。 - 建立战略缓冲带
通过秘密议定书划分东欧势力范围,苏联获得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及芬兰部分区域的控制权,试图构建抵御未来德军进攻的地理屏障34。 - 应对英法绥靖政策的反制
斯大林认为英法在慕尼黑协定中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为不可靠,转而与德国暂时妥协以打破孤立局面,同时打击英国“祸水东引”的企图18。
三、共同利益驱动双方均意图通过暂时合作实现地缘扩张:德国获得向西扩张的自由,苏联则重建沙俄时期在东欧的影响力边界。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权宜之计,最终因1941年德国撕毁条约进攻苏联而破产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