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长江杂谈 滁州醉翁亭
查看: 2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滁州醉翁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6-18 13: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6-18 13:19 编辑

醉翁亭 -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Ur0aYncm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 [36]
醉翁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 [35]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3-4]
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醉翁亭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6-18 13: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6-18 13:24 编辑

四大名亭(醉翁、湖心亭、陶然亭、爱晚)_百度百科

四大名亭(Four Great Pavilions),位于滁州、北京、长沙 、杭州的景点。
四大名亭是中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它们分别是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6-18 13: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6-18 17:05 编辑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_文言文翻译_古诗文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6-18 17:16 |只看该作者
[size=16.002px]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之作,确有对前人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化用,但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融合中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其与前人作品的关联:

一、对山水游记传统的继承
  •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痕迹
    柳宗元《永州八记》以冷峭笔触写山水,开创了寓情于景的文人山水游记范式。欧阳修虽延续了“景物-情感-哲理”的结构,但将柳氏的孤寂清冷转为平和旷达。如《醉翁亭记》中“林壑尤美”“蔚然深秀”的明快笔调,与《小石潭记》“凄神寒骨”的意境形成鲜明对比。
  • 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醉翁”形象暗合陶渊明《饮酒》《五柳先生传》中的超然物外之态。但陶渊明是避世独善,欧阳修则以“醉”掩藏其作为地方官的政治理想(“乐其乐”的民生关怀),赋予隐逸主题新的入世内涵。


二、句式创新的渊源
  • “也”字句的独特节奏
    全文21处“也”字收尾,形成回环韵律。这种句式可追溯至《诗经》(如《国风》的重章叠句)与《论语》的论断语气(如“贤哉回也”),但欧阳修将其发展为绵长舒展的抒情节奏,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以层递展开画卷。
  • 对骈散结合的突破
    虽继承六朝骈文对偶技巧(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却打破骈四俪六的板滞,融入散句的流动性,近承韩愈“文从字顺”的革新精神。


三、思想内核的化用与超越
  • 《庄子》的“乐”哲学
    “鱼乐”“蝶梦”等《庄子》意象中的物我合一之境,被转化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层次化感悟。欧阳修的“乐”更具现实温度——既是山水之乐,更是与民同乐的政治实践。
  •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呼应
    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士大夫精神一脉相承。但《醉翁亭记》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景链,将抽象理念具象为官民共融的生活图景,政治理想更显生活化。


四、为何不是仿作?——欧阳修的独创性
  • “醉翁”人格符号的建立
    前人山水多托物言志,欧阳修却塑造了一个“苍颜白发”的幽默自画像,将自我解构融入风景叙事,开创了散文中强烈的主体人格表达。
  • 平民视角的文学转向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等场景,罕见地将百姓日常纳入高雅文学,打破山水游记的孤高传统,折射宋代文化平民化趋势。


结语
[size=16.002px]《醉翁亭记》犹如一座文学桥梁:它既承载着陶渊明的隐逸、柳宗元的山水、庄子的哲思、韩柳的古文运动基因,又以其圆融的笔法、温暖的入世情怀、独特的语言节奏,成为宋代文风转型的标志。若说“仿”,仿的是精神血脉;而其真正价值,在于用旧元素编织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新境——一种属于宋人的、世俗烟火与士人理想交融的生命诗意。
若需进一步探讨某位前人对欧阳修的具体影响,可提供延伸分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