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与刀:一个冰棱民族的特性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世人对日本民族特性常以“菊花与刀”来形容,然而,于我内心深处,对此说法一直难以认同。这一貌似刚柔并济的表述,源自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所著的《菊花与刀》一书。在我看来,“菊花与刀”的说法,不过是弹丸岛国史官们用以粉饰的堂皇言辞罢了。从日本文化传播和自我形象构建的历程来看,他们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美化自身的倾向。而至于为何扶桑人未选用他们所钟爱的“樱花”与倭刀来阐释其民族及民众的特性,归根结底是整个民族的惧神心理在作祟,以至于他们不敢对樱花这一心中圣物有丝毫的忤逆之举。
在年少求学时,我初次知晓樱花,是通过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初次了解倭刀,则是在戚继光抗击倭寇的相关史料记载里。早年的经典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80年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更是让我愈发清晰地见识到了倭刀的血腥残忍,以及其最终丢盔弃甲、溃败不堪的结局。
菊花,在我国宋朝周敦颐笔下,被称作花之“隐逸者也”。然而近百多年来,日本这个小岛国令人发指的侵略行径,早已令东亚、东南亚诸国人民惶恐不安。其侵略扩张的野蛮、血腥与变态程度,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和刷新了东西方文明的道德底线,这与菊花所象征的“隐逸之风”简直是南辕北辙。从日本侵华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到对东南亚各国的残酷掠夺,这些历史事件都深刻地暴露了其行为与菊花象征意义的巨大反差。
谈及岛国的历史,暂且不论秦始皇遣徐福东渡求仙立国的传说,单就其国内有关自身来历的记载,也大多源自中国的史册典籍。明治维新促使日本迅速踏上发达的工业化道路,但其所谓的传统文化道德体系,无一不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无需多言。虽然日本从中国唐朝时期就引入了“忠”“孝”“仁”“义”等伦理概念,但其本土文化的怯懦与贫瘠,仅让“忠”“孝”这类维系道德体系的工具得以发展,却未能使儒家道德的至高境界“仁”在其岛国落地生根。缺乏“仁”之统领的“忠”“孝”,丧失了伦理上的正义性,最终导致了愚忠愚孝的军国主义幽灵肆意蔓延,为祸邻邦。在二战期间,日本士兵对天皇盲目效忠,犯下无数战争罪行,正是这种缺乏“仁”的愚忠的体现。
纵览日本的文化史,我们能对其民族特性略窥一二。从其早期的诗歌集《怀风藻》《万叶集》,到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再到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及村上春树等的作品,大多温婉内敛,很少展现出蓬勃豪迈的气象。正如日本国民个体行事时总是谨小慎微、低调不张扬;然而一旦形成团伙,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各国的丑恶行径,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在侵略战争中,日本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与个体的温和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这是日本的一句古老谚语。意思是樱花在众花之中最为美丽,武士在人群之中最为勇敢。诚然,在日本国民的眼中,樱花绽放时绚烂多姿、凋谢时干脆利落,这种极具原生态的生存方式,无疑是日本人的终极向往。
然而,对于日本刀,于普通人而言是防身之器,佩戴能增添几分豪气与刚毅;可一旦落入恶霸独夫之手,便极有可能成为行凶作恶的凶器。试问,在日本刀下含冤而死的亡魂还少吗?至少从近代史的视角来看,日本刀不仅完全扮演了恶魔的角色,而且早已与英武刚毅背道而驰。殊不知,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向世人发出了“至刚则必折”的警世之言!最终,在60年前的9月2日,在中、苏、美、英、法等国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刀随之颓然折断!
由此,不禁使我联想到严寒冬日里的冰棱。其壮观的姿态固然有其迷人之处,但其脆弱的本质决定了——那虚幻的美丽景象不过是昙花一现。倘若以冰棱民族来比喻日本,实不为过,我始终这般认为。
后记:近日听闻东瀛石元慎三郎以“亚洲睡狮”自诩岛国,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泥鳅翻不起大浪”这句中国俗话。在此,奉劝此君一言,和平崛起尚可,若妄图重温侵略他国的黄粱美梦,别说13亿中国人绝不答应!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同样不会应允!但我辈同仁也应当铭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需时刻保持警惕,铭记历史的伤痛,捍卫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秦鲁子2005-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