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7-5 15:34 编辑
深度剖析“大而美”法案:对美国与世界市场的影响
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规模税收与支出法案》(“大而美”法案),这一法案以“减税扩支”为核心,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其背后既有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也暗含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考量,对美国经济格局和世界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1. 经济刺激与产业结构调整并行
正向思路考虑了立法即中国用政策刺激生产的思路;考虑了传统能源开发成本和安全;考虑了投资、扩大生产最终有利财税的思路。但对美国更是消费国家,偷懒(好逸恶劳)国家,福利国家,也是创新国家等欠缺考虑。“大而美”法案的减税政策与产业扶持思路,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通过政策驱动经济增长的经验。法案将特朗普2017年任内的企业所得税(从35%降至21%)永久化,并新增小费收入、加班工资免税等措施,旨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投资。这种做法期望通过企业活力的激发,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类似于中国通过减税降费、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逻辑。不过,法案对传统能源行业(油气、煤炭)的倾斜更为明显,包括简化审批流程、降低特许权使用费率等,推动传统能源产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全面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等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可能导致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偏向传统能源,对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形成抑制。据能源创新与韦尔斯利学院联合研究,法案或危及全美4500个清洁能源项目,导致84万个相关岗位流失 ,到2030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可能骤降40%。
2. 贫富差距与财政政策的复杂博弈
法案虽不能简单定义为“劫贫济富”,但其政策设计存在加剧贫富分化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法案带来的减税红利主要流向企业主和高收入群体,例如将遗产税免税额提高至1500万美元,并将州和地方税(SALT)扣除上限从1万美元提至4万美元,未来十年减税总额超4万亿美元,其中顶尖1%家庭年均减税6.6万美元,最富裕群体收入将增长2.3%。另一方面,医疗补助(Medicaid)未来十年削减6000 - 7000亿美元,食品券(SNAP)削减2300亿美元,这些社会福利支出的缩减,使得低收入群体难以从减税政策中受益,反而面临基本保障减少的困境。尽管从经济学角度看,减税刺激企业发展可能在长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短期内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容忽视,社会阶层的矛盾也可能因此进一步激化。
单是消费成本增加,及福利减少都会帮助共和党丢弃选票。
3. 债务危机与经济可持续性隐忧
法案将联邦债务上限提高5万亿美元至41万亿美元,未来十年新增赤字3.3万亿美元,使美国国债突破40万亿美元,债务与GDP之比预计升至1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债务不可持续将推高利率,增加普通家庭负担,削弱美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长的债务会让美国政府在未来财政支出上捉襟见肘,用于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会受到挤压,长此以往将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同时,庞大的债务规模也会增加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一旦市场对美国债务信心下降,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而传统能源导向的产业政策能否支撑美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在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如果考虑美国不确定的美元信誉,美国退出世界俱乐部丧失信任,美国维护霸权遭遇的打击或者爆炸性的还击成本,应该还有变数。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 全球能源格局与产业竞争新态势
美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和生产大国,“大而美”法案对传统能源的支持和对清洁能源的抑制,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法案推动下,美国传统能源在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可能增加,影响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走势,加剧传统能源市场竞争。同时,美国放弃清洁能源发展高地,为其他积极发展新能源的国家提供了抢占市场份额和技术主导权的机会,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和方向也会因美国政策改变而产生波动。此外,法案要求清洁能源项目材料和设备若含“被禁止国家”(主要指中国)成分,需缴纳额外税款,导致美国企业成本增加8% - 10%,这不仅冲击中国新能源产业出口,还可能引发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重构,各国企业都需要重新评估自身供应链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全球产业竞争进入新的阶段。
如果考虑成本,考虑能源生产的安全性和能源消费的安全性,考虑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我怀疑我们对潜在的挑战和危险严重估计不足。即不可掉以轻心。
2. 技术竞争与全球化合作受阻
法案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国开展新能源技术合作(超过100万美元技术许可即取消补贴资格),切断了中美在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的交流渠道。中国在钠离子电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拥有先进的氢能储运技术,政策壁垒导致双方技术互补性难以发挥。同时,这种技术封锁还会促使各国在技术研发上更加注重自主可控,全球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科技领域的地缘政治博弈也将更加复杂。此外,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电池工厂等项目面临更高合规成本,全球化布局战略被迫调整,部分产能扩张计划或将延迟或转向其他市场,对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合作与协同发展形成阻碍。
再回到中国科研和生产消费和新技术创新,尤其技术创新,我们对优势对成绩的统计和估量,是多少(应该说绝对)带感情和带政治色彩的,即现实和长远中的不利因素有诸多忽略。提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