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家庭与社会协作
家校联动教育
通过家长会、手册发放指导家庭性教育,同步提升监护人防护意识。
社会资源整合
联合医疗机构、公益组织提供专业性健康咨询;推动立法严惩性侵害(如从业禁止制度)。
学生自主防护能力培养
训练学生识别危险信号(如不当肢体接触、诱骗独处),掌握求助渠道(报警、校方举报);
倡导尊重文化,消除性污名化,鼓励对侵害行为勇敢发声。
关键提示:性安全教育需常态化、制度化。教育部已要求各校设立“学生保护专员”,并将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地方教育部门需制定细化方案(如田林县隐患排查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