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完成稿】
纵恶与绥靖主义:温水里的怯懦
街头巷尾的争吵里,总有些看客爱说“算了算了,多大点事”。这话听着像劝和,细究起来却藏着猫腻——当欺凌者的拳头挥向弱者,当不公的阴影漫过边界,一句轻飘飘的“算了”,究竟是宽容还是纵容?这让我想起历史课本里那些泛黄的页码,绥靖主义者们也曾举着“和平”的幌子,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步步退让,直到战火燎原才惊觉:对恶的纵容,从来不是息事宁人的良策,而是喂养猛兽的肉块。
绥靖主义的骨子里,是一种精致的怯懦。它把“不惹事”包装成处世智慧,将“明哲保身”粉饰为成熟稳重,却在关键时刻丢失了最基本的是非观。就像面对职场霸凌时,有人选择“少管闲事”以自保;看到公共利益被侵占时,用“与我无关”来搪塞。他们以为沉默是护身符,却不知当每个个体都选择退让,作恶者的胆子只会越来越大,直到无人可以独善其身。
纵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形成一种扭曲的“潜规则”。当第一次不公被默许,第二次冒犯就会来得更直接;当小恶被宽容,大恶便有了滋生的土壤。就像校园里的霸凌,起初不过是几句嘲讽,若无人制止,便会升级为肢体暴力;职场上的压榨,始于一次无偿加班,若无人反抗,便会演变成常态的剥削。恶的蔓延从不惊天动地,它总在“算了”“忍忍”的妥协中,一点点蚕食着公平与正义的根基。
更讽刺的是,绥靖主义者常常披着“理性”的外衣。他们批判挺身而出者“冲动”,指责仗义执言者“不懂变通”,却忘了所有进步都始于对不公的“零容忍”。若马丁·路德·金选择“温和抗议”而放弃呐喊,种族平等的曙光不知要晚亮多少年;若面对法西斯的扩张,各国始终奉行“绥靖政策”,人类或许早已坠入更深的黑暗。历史早已证明:对恶的退让不是智慧,而是对善良的背叛。
我们不必人人都成为英雄,但至少不该成为纵恶的帮凶。面对不公时,一句“不应该这样”的发声,一次“我不认同”的拒绝,或许就能阻止恶的蔓延。因为恶最害怕的,从来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哪怕只有一个人敢于说“不”。
毕竟,纵容恶的温床,最终会灼伤每一个躺平其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