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物论》之前,我压根不知道它篇幅这么大,文言文说理,本来就艰涩难懂,内容庞杂,行文理路并不是很清晰,读起来很困难。
开始使用的是方勇教授的《庄子》,觉得不是特别到位,期间跑去图书馆借阅了傅佩荣的《解读庄子》,觉得有些地方更通畅,于是买了一本。两本庄子,加豆包、百度,攻读《齐物论》。
方勇、傅佩荣、豆包、百度,在疑难的地方,往往给的解释也不一样。可见阅读之艰难。不过,对于说理而言,把握了大的问题,细节不用扣死。
如何把握大的问题?首先,要去把握第一个问题:庄子谈的是什么问题。这是范畴问题,所以,我先要做归纳。其次:他是怎么表达的,如何阐述他的观点的。所以,我要帮他做结构。然后,他持有的是看法是什么;所以,我要清晰他的观点和主张。最后,要对他的观点进行批判。
只要把这些大的问题把握住,个别翻译的字词,有所偏差,也影响不大了。
齐物论讨论了几个维度的哲学问题,期间还包含了语言本身的问题。语言本身的问题,庄子没有深入的再讨论,我相信他没有这个能力讨论,但是他其实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例如,他是圣人的境界,认为取消是非对立的关系,是更高的领悟;然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主张,是不是也是一种是非呢?他自己说,好像不知道啊,就姑且说一说。他说别人还在梦中,然后说自己也在梦中。其实,他就没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我解决过这些问题。所以,我能清晰看到他没能解决的问题。我写过《思维的可靠性》《相中说相》,这样的文章,都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
庄子的思想,很多接近佛家。佛家、道家都一样,不像西哲,思考语言的本身的问题。这就很奇妙了,是现代哲学可以深思的哲学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