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遗书中
的款款深情
网上刷到一个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遗书,动人至极。老兵叫许国璋,很多博主搞错了他的身份,以为是连长,我查了一下,是师长,在长沙会战中壮烈殉国。我想从文本角度分析分析它动人的地方,好更好地理解英烈的精神。
父亲大人尊鉴:儿奉命死守德山,接防时五百弟兄,今余不足百人。【起笔,先写概况,一个数字,说明牺牲之重。】日军以火焰喷射器攻我阵地,焦臭味三日不散,【一个细节,调动感官,可知当日之惨烈。】然 将士宁跳沅江亦不降!【前两句,加上跳江,层层堆垒,把困难叙述至极致,而后托出战士的不屈,烘云托月】
【这是第一层,说困难的战况,托出决死的决心。】
昨夜梦回成都老家,见父亲在枣树下教儿读《出师表》“鞠躬尽瘁” 句。醒时枪声如雷,方悟此生恐难再吃到家传豆瓣酱了。
【这个梦,有老家,有枣树,有父亲教读书,不言思亲而思亲备至,而且豆瓣酱、枣树,这些平时极其寻常的事物,在炮火战场上,思而不得。加上梦与醒的对比,真是笔笔催泪。侵略战争,毁掉的是如此亲切、温暖的烟火人间,实在罪大恶极。】
【这层写思亲】
箱底藏有儿历年薪俸所积银元三十枚,托战友带回奉养。若问儿葬何处,常德草木皆碑;若问儿有何憾,唯负父亲养育之恩。民国三十二年冬月初五 不孝子国璋血书
【交代完战局,和自己的凶多吉少,接下来第三层,要交代后事,银元,是遗书的实用功能句,平淡,却让人动容,出家门的大活人,回去的是银元,此间苦楚,恐不能设想。两句若问,忠孝对比,身不负国而实负于亲,其中深情,重愈千斤】
战争吞噬了多少良善的家庭。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英雄之壮,感怀烈士之悲,深味英灵之憾。所为者何?铭记历史,使其不能再重演;而不为延续仇恨,因为战争不可重来,千千万万个为人子者,总要吃得上豆瓣酱、闻得到枣花香、能奉养双亲以终老,才好。
尼采说,“所有文字中,我独爱用血写成者”,这篇,就是以血成文者,仅以文字水平论,也是上佳,完全可以进教材。(转)
这是我儿子的网络作文老师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