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5-9-30 20:43 编辑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说,我最近下单买了六七本书,其中有一本,完全是凭着个人好奇买的。这本书的名字是《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我买这本书完全是个人好奇心,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汇集了多少1966-1976这十来年的“地下文学”。
书到了,还没翻看内容,就看印张我觉得这书是不是很敷衍的一本书,因为要汇集那十来年的地下文学,得多少内容。
我以为这是一本跨度十几年的地下文学的汇总,其实确实也是,只是它完全没有照章实录的把那些当年见不得经传的“地下文学”都搬上来。
而是用一种编年体的史记方式,一点点剥开那个岁月所谓的“地下文学”。
这本书的创作思路,我个人认为很赞。以至于,我甚至觉得它是填补了那个文学文艺荒漠时代的集大成。
这本书的思路是清晰的,那就是对“文革”的坚决否定。当然,更让我吃惊的是它的出版社,居然是:中共党史出版社。这是很耐人寻味的。至少这本书传递出来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坚决否定“文革”,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文艺,文化做一个系统的反思。
就史料价值而言,这本书不容怀疑。每一个事件的起始因果,以及产生的所谓作品,都能如数家珍,一首小诗的作者,一个舞台剧的由来,都交代的很清晰,在史料汇集上是很翔实的。最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居然是2013年再版修订发行的,距今已经十二年了,我才知道。但是,这本书的首版发行更早,是1993年,距今三十二年了。
因为真实,所以好看。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那个时代,所以,再看这本书里的那些故事,那些文艺作品的前世今生,带着一种很熟悉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愫在其中。
有青春的热血,更有信仰的痴狂,有迷惘的茫然,更有轻狂的倔强。所以,那些诗歌也好,舞台剧也罢,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有带着那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印痕。
一首诗背后的故事,一部剧背后的“花絮”,作者都能挖掘出来,有名有姓,真的很了不起,这真是做足了文章。
狂热的时代,燃烧的青春,混乱的时政,挣扎的思想,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都能感受到。
没有任何理由去嘲笑那个时代,那些癫狂的人们。只是,确实需要反思,为什么会这样。热血的“红卫兵”们,注定要成为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的标本,挥之不去。
从“潜入越南作战的四位红卫兵”,到“缅共游击战中的中国知青”以及那首《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这都是史料里很少提及的,如今出现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我摘抄一段给大家看:
摘下发白的军帽。
献上素洁的花环。
轻轻地
轻轻地走到你的墓前。
用最诚挚的语言啊,
倾诉我深深的怀念。
北美的百合花开了
又凋谢
你在这里躺了一年又一年,
明天
朝霞升起的时刻,
我们就要返回那亲爱的祖国,
而你
却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这首诗充满着狂热的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想象,就算你看到忍俊不止,甚至觉得荒唐,但是,确实是那个时代的诗作。
不要问疯狂是怎么来的,因为疯狂有土壤,有纵容,也就必然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