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一阕《春望》;翻览《三别》,吟诵《三吏》,品味着《秋兴八首》,感叹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壮怀,思绪随着车轮飞转,一路沿着历史的隧道,去寻觅诗人在故里——笔架山留下的点点滴滴。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的笔架山下。
笔架山,一座不高的山丘,远远望去宛如文房桌案上的笔架,因形态酷似故而得名。
三月的笔架山,依然茅草萧索。偶尔可见一些不知名的嫩草芽,在山坡向阳处享受着阳光。山的北面,遥遥可见黄河滚滚东去。
山的南面一片开阔地,山脚下依山开凿一排窑洞,窑洞的门脸一色青砖包镶。正中间一个窑洞安装着黑色门楣,门框上方一简陋匾额镌刻着“杜甫诞生窑”字样。由山脚下向前走出约150米,一个几欲枯竭的水池,座落在新栽植的树丛里,这就是传说的洗砚池。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父在巩县任县令时,将家迁于此。据史料记载,诗圣杜甫公元712年正月初一五更时分,诞生在河南巩义南瑶湾村笔架山下这个窑洞里。杜甫在巩义生活的确切时间不详。有专家根据杜甫《百忧集行》中“忆年十五心尚孩,健若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几回”等资料推算,杜甫至少在巩义生活了15年;也有专家考证,在杜甫外出游历、求官期间,不时回到巩义故乡居住,大约在巩义生活了30年。
抚摸着诗人留在历史空间的身影,呼吸着诗人飘荡在书卷中浓浓的气息,凝目注视诗人故里,仿佛诗人就在眼前。意念中感悟着一个飘逸的影子,时而躬身伏案疾书,挥动豪管浸墨游走,把忧国忧民的壮怀跃然纸帛;时而投笔洗砚池凝思远眺,似乎在释放满腔沸腾呼啸长空,震撼着黄河、洛水轰然共鸣。
笔架山、洗砚池留下了杜甫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这些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最奇异的当属幼时的故事。
传说杜甫从小就聪颖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背诗。七岁时的一天,他和本村的孩子在河边玩耍,突然看见从远处飞来一只凤凰,落在河滩上。杜甫忙跑过去捉,谁知跑到跟前一看,不见了凤凰,只见一颗五彩斑烂的河卵石。那卵石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杜甫又惊又喜,忙拾了起来。同村的小伙伴们出于好奇,都围上来争着要看,杜甫生怕被别人抢走,随手把卵石放入口中。不料那卵石溜光水滑,“哧溜”一声便进了肚里。孩子们都吓坏了,一窝蜂跑回杜家报告。杜甫的妈妈一听,吓得脸色苍白,急忙派人请医、灌药。村中的父老乡亲也都闻讯赶来,祈祷上苍保佑小杜甫平安无事。就在这时,杜甫突然觉得腹内有一股热气直往上涌,最后实在忍不住,一张嘴,“哇”地一声,一股东西激喷而出。众人仔细一看,吐出的不是卵石,而是一串串瑰丽的诗句。这些诗句便是杜甫最早的《咏凤凰诗》,杜甫说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指的就是此诗。
说也奇怪,从此以后,杜甫心中总有一股郁悒不平之气。只要看到人民的苦难,心里就难受,就翻腾,一翻腾便顺口吟咏出感人的诗章。桂甫一生留下诗文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脍炙人口,可称千古绝唱。
河洛天华孕育了诗人的不息生命,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河洛文化熏陶了诗人的灵性。以至诗人对故乡眷恋不舍,在离开故里的颠沛生活中,仍念念不忘故乡的养育情,情切时写下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以抒发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深情。
诗人的一生忧国忧民,他的爱国精神和关怀人民的真挚感情为我们后人所推崇,而他留下的优秀诗篇更是让人们世代传颂。杜甫在国内受到人们千百年来的崇敬与热爱,文化无国界,杜甫在国际上同样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在一九六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杜甫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矛盾,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杜甫的诗政治性现实性、人民性、艺术性都很强,唐代诗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元稹也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毛主席称杜甫的诗是“政治诗”。以至长期以来,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对杜甫倍加推崇,亲笔为杜甫故里题写碑铭。
浩瀚史河滚滚去,惟留美名不见人。流连在诗圣的故乡,追忆着诗人的文化踪迹,不由得心怀澎湃,感叹荡然。入眼处诗人故居的面貌亦在修葺,当地政府于2003年开始规划设计,在保留诗人故居原貌的原则下,充分展示诗人一生的文化轨迹,相信在不远的日子里,诗圣杜甫的故里会以新的姿容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