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馨 晚饭后空气暖暖,是那种不温不燥,不凉不潮的暖。长长地伸伸胳膊,轻轻扬扬头,肌肤在这暖暖的空气中美美的舒展了一把儿。这是最令人欢喜的“暖”让肌肤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轻松;心灵多一份舒坦,少一份牵绊。 这四季的空气大抵可以用“冷、暖、热”来描述。“冷”的时候,太过萧杀。缩脖子缩肩,把整个自己藏在厚重的外套里。生怕丝丝缝隙,丢了自己好不容易“捂”住的温度。总有一不小心,让冷空气抽走了自己的温度,最后冻了手、冷了脚,只能接连的呵气跺脚,一副狼狈。“热”的时候,太过焦躁。即使逃开太阳,依旧无法防备空气从自己的肌肤抽走水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大蒸笼,自己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馒头”。无处躲,无处逃,只能“熬”,只能“盼”。“熬”是一种无奈的坚持,“盼”是一种惰性的等待。最宜人的只有这“暖”,所以人们喜欢春暖花开,喜欢硕果累累。除了花开的景致,收获的喜悦之外,这空气恰好让肌肤舒服、让心灵安然的温度也不失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实人们喜欢的不仅仅是这空气的“暖”。人与人之间最舒坦的温度,同样不是“冷”,不是“热”,而是恰到好处的“暖”。 “冷”是敌,是仇。指不定什么时候冰冰凉直直的刺入你的骨子,让你冷不丁的打个寒战。所以,你战战兢兢。“热”是爱,是情。分分秒秒的包裹着你,你的一呼一吸都牵系旁人的丝丝缕缕,让你不敢大意马虎。所以,你小心翼翼。无论是战战兢兢,还是小心翼翼,总让你心灵的翅膀处在焦虑、紧缩的状态。让你不能“忘人”更不能“忘己”。所以,我们最需的是一份“暖”。“暖”令肌肤舒服,令心灵舒畅。 “暖”是真心实意的关切。办公室,尹老师在仔细阅读李老师班学生的作文。李老师推门进来后,小心翼翼的不忍惊动尹老师,悄悄地站在旁边。待到尹老师的阅读告一段落,悄悄绕到尹老师面前轻声的问:“给个评语,文字怎么样?”其实尹老师在李老师进门时就已经感觉到了李老师的到来,只是被文字吸引。尹老师说:“你知道吗,你刚才给我的感觉很温暖。有个人远远的关注着你的关注,生怕打扰了你。真好!”是的,“暖”就是这真心实意的关切。 “暖”是心底无言的牵绊。门口遇到霍,老远的打招呼:“好久不见你了,还好吗?”微笑,握手,无言。一个单位,一个大门出入,居然“好久不见”。不过也的确是好久不见。学校越来越大,各自不同的办公楼。可能见面的地点只有这大门口,各自上下学的时间段也不一样,见面的机会越发的少了。一句“还好吗?”胜过“你好!”无数。是牵绊,是记挂,是一份“暖”。 想来,人与人之间的“暖”最易令人感动。“暖”需要恰到好处的距离,无需频频探寻,不必殷殷希望,我在我的风景里欣赏你的风景,你在你的安好里祝福我的安好。你无须知道,我也无需表达。恰应那一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