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0-5-17 09:08 编辑
关于诗歌的世界(旧文)
网络上的事情总是会让你感到一些惊讶和困惑。日前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让我去一个诗歌网站,因为那里正在红火的评论着(炒作着)据说是现在最当红的女诗人赵丽华的诗歌,我对诗一向敬而远之,自己写不来,也没这种写诗的才气和气质。我认为大多数诗人都是神经质的,他们可能偏激,所以他们回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看了赵丽华的诗歌,我突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困惑:原来诗也可以这样,换句话说,这样也叫诗。
我敢肯定,这绝对不是女诗人玩的文字游戏,而她的断句一样的诗行,其中必然蕴含着她的情愫和思想在其中,至于能不能理解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这种绝对口语化的,大众化的断句一样的诗歌居然能引起如此轰动确实让人感到莫明奇妙。现在的诗歌好像就是一种情绪的排泄,没有意境,也没有太多的情感。我曾经非常认真地读过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选》,至少我认为在翻译的“信达雅”方面水准是比较高的。
国内的诗人早期的徐志摩,戴望舒这样的大家,你不能不由衷地佩服,戴望舒的《雨巷》《丁香姑娘》等诗歌,我一直认为算是自由诗的极品,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愫也算是空前绝后。当然,还有政治味道诗歌诗人,另当别论。在现当代诗人中,郭小川的诗歌也算是让一代人着迷,“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啊,是高原上月上中天的时候”你能说没有意境么?至于顾城、海子、舒婷那一代诗人也算是一种顶峰,当然在这之后我就基本上不怎么看诗歌了,但是,一个叫沈浩波的诗依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诗充满着反叛和嘲讽,也充满着理性的思辨。简单地说,这些个,或者是那些个诗人们起码是在明确的表达一种思想。有人对藏克家的诗很不以为然,我也不敢恭维这个老诗人,但是,我记住他的诗,不是他的《老马》而是只有两句的一首诗“当我听到了抗战胜利的消息,故乡忽然离我远了”这是浓缩了很多感情的诗句,你可以把它看成大白话,但是,你说它是诗也不为过。但是,简单的两句看似大白话,却有着巨大的时空跨度,很有穿透和想象力,一下子把作者闻听抗战胜利的喜悦情绪艺术化的放大了,就像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所描述的情愫一般。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思维和接受信息量也非昔日可以,所以,现代人的诗歌就变得艰涩难懂起来。或许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底要表达什么。我的朋友诗人桑克的一段话我觉得是很好的一种表述:
“稍一思忖,信任或道德之积累要历几世而得,而毁灭却在朝暮之间。处在这样一个腐败社会,个人的责任不得不重。我只能管我自己,而且未必管得。举世轻飘而起,一人如何自重?但是必须约束自己。我这么告诫自己:信仰是必要的,写诗是必要的,它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残酷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考验,如果全都那么轻浮,但丁的天堂也便没有意义。”
对于诗歌这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言,它的市场和前景都是难以界定的。但是,我相信,诗人那也是人,他们也要面对人生,面对吃喝拉撒,当然,走极端的顾城、海子除外。诗人大都是痛苦的,他们徘徊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在感受着灵魂和肉体的绞杀折磨,他们要表述,,所以,我对每一个诗人东充满着足够的敬意。
引用卞之琳老人的《断章》来结束这篇东西: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或许这就说得就是诗人们。
(补注:这是一篇旧文,发到这里算是支持一下诗歌论坛的朋友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