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情好的时候,坐在黄昏里,一杯看得见嫩芽缓缓降落的绿茶,看不见人但是能听到的孩子们放学回家的声音,望着天际的彩云和鸭蛋黄般的落日,最好手里还有一本要卷起看的书。人,在此时,还会贪婪更多的什么呢?!
那时开车,常在黄昏时由北京返回天津。在京津塘高速上,一直背负着夕阳,眼前总是一片金黄色的路。那时,我有一种古人所描述的负日飞翔的雄鹰一般的感觉。似乎就是那时,我开始学会感受黄昏。
不过黄昏对于一个还处于蝇营狗苟中的青年来讲,实在是糟蹋了。后来开始读诗,一句白日依山尽,教我领略了时间,一句黄河入海流,教我领略了空间。我才知道,原来如此——
那依山而尽的,本应该是夕阳、斜阳、紫日、落日等等黄昏时的太阳,怎么能说是正午时分白花花的日头呢?
诗人没有错。诗人正是感觉到了那依山而尽的就是此前正午时分白花花的日头,才兴起了感叹!
落日,是生命的又一次蛰伏。彩云,是生命的华彩。而黄昏,是生命的蕴藉。
真的就象生命一样,黄昏有不同的表象,白日也有不同的奔波。
晴日里的黄昏往往稍嫌平淡,落日没有彩云的烘托,只红彤彤的一个金轮,越远越大,越大越远,教黄昏一霎消失,随即夜幕降临。就好象是一整天的“白”消耗了她太多的精神,她要休息,她急于休息。
阴天之后的黄昏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雨后的黄昏。这时如果有夕阳,则一定会逞尽精神。那些绵绵的薄雾会教她的色彩那么亲切,那么柔和,她的身边一定会有一样绵绵的彩云,她的谢幕也一定会是缓缓的、不着痕迹的。仿佛就是因为她一整天的委屈,当她甫触大地便要消失时,她便挥洒出了她所有的底蕴,留给你一些最深刻的记忆。
珍惜和热爱生命的人往往更爱体味黄昏。在古人的词句里,对黄昏的描述,从“独留青冢向黄昏”到“黄昏到寺蝙蝠飞”。从“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越写越愁,越写越淡。似乎黄昏就意味着消失,意味着一声哀叹,一味荒凉。感悟黄昏之悲,成为一种对生命的哀婉的礼赞。
其实黄昏也有她的四季,有她的八方。古人在这一点上因为过于把她抽离为一种意象,从而失去了许多审美享受。或许,古人的黄昏之愁,其中的蕴涵是我们尚未理解透彻的吧。
秋天的黄昏是古人最爱描述的。实在如此,秋天的黄昏是四季黄昏里最内敛并最浓烈的了,她内敛,没有夏天黄昏的铺张和狂野;她浓烈,却已经透出冬日黄昏的悲凉。她是白日里淡然洒落的余烬,炙热但不燃烧。
冬天的黄昏往往羞怯得不敢见人一般,只轻轻地一跳便依山而尽了。但是在旷野,她却是另一番气象,王维的一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尽其精神。
春天的黄昏则全没有失落感,相反,她却给人以期待。正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她把温暖延续到月夜,即便是她不能抹去的丝丝凉意,也宣示着明天会热烈地到来。
在所有黄昏中,最给人以“无限好”的感觉的,是夏天的黄昏。那浓浓的、绚烂的、几乎无尽的夕阳和彩云包裹着你,伴你期待归来,伴你匆匆归去,这时的人们,心中总是充满着幸福,傻傻的自己都不知为什么那么满足。
只有这样的黄昏,王之涣才能想象得出那几千里外的黄河入海吧。只有这样的黄昏,才能教我们领略生命在每一刻时光中的美丽。
当我坐在这个已经没有了夕阳的傍晚中,回味一下刚才的黄昏,真的有些傻傻的不知为什么想去爱每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