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中牡丹 于 2010-7-1 20:50 编辑
在二傻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儿……也有许多许多的朋友问我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每每我都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作以解释:本人在家排行老二,却又偏偏比别人少了个心眼儿,生活中免不了就冒一些傻气,为此家里人叫我二傻,外面的人还是叫我傻二的多,久而久之我对这个名字也认可了,傻就傻吧,想聪明那也得有本事不傻啊,索性这些年还没傻到分不清公母,也还知道不吃饭会饿……
言归正传。今年的端午节前夕闲着无聊,写了一篇短文《采艾蒿》,写得不好仅供吧友们鉴赏。
采艾蒿
部队家属院儿与驻地海龙第四中学之间隔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由于旱季尘土弥漫、雨季泥泞不堪,因此平时除了牛马车、拖拉机来来往往,人们很少走这条路。然而每到端午时节我都会带着家属(媳妇)侥有兴致地走上一回,好在春夏之交的季节里,早晨的空气十分潮湿,只要不下雨那条路还是能走的。按照当地的习俗,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在日出之前要把亲自采摘的艾蒿弄回家,连同长了毛毛狗的柳枝以及在市场上买来的彩色纸葫芦绑在一起,挂在门上,据说是为了驱病避邪,我觉得更是一种祈福,利用这种方式默默许下心中夙愿,祈福一年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每年的这一天我和老伴儿都要天不亮就起来,随着三三两两隐隐约约的身形一路北去,穿过一个铁路道口,绕过一片郁郁松林,大约走上3、4里路,就到了生长了一片一片的艾蒿的地方了……
采艾蒿是要有讲究的,一定要采当日没有被阳光照射过的,而且还要顶着晶莹露珠、叶片鲜嫩的,所以,采艾蒿时被露水打湿鞋子和裤脚亦是极其正常的。
每当东方渐渐放亮的时候,来来往往的人会多起来,抬眼望去,那满山遍野、林间地头总会看到熙熙攘攘的采蒿人的身影,伴随着采蒿人相互间的问候与呼唤,陡然间会让你感觉到这山林间、田地旁、马路上那往来涌动的人群所呈现出来的分明就是一种恬静和庄严,那种优美而又壮观的场景,会让所有人都受到感染……
咋来海龙,媳妇不认识艾蒿(哈哈,也包括我),匆匆摞一把貌似艾蒿的蒿草如获珍宝,引来路人的窃笑,十分尴尬,懵懂中斗胆请教熟人,方分辨出真假……
每当你带着收获、带着满足踏上归途的时候,远处会不时传来采蒿人愉悦的笑声,那么清脆,那么动听……这是一种如今城里人永远也看不到、体会不到的文化,那种温馨、浪漫、充满和谐的场景,分明就是一幅春天里流动着的优美的画卷,在你的心里越发的清晰起来,让你在诺大的画卷中感受自然的温馨、享受生活的快乐……
时尚弦哥
说弦哥时尚实不为过,单从那“别生疏了手上的弦儿”这一连串儿长长的名字上你就能体味到弦哥渴望知识、追求时尚的那种心态。时尚早已形成了弦哥的基本特征或特色品牌。
弦哥出生的那个年代成就了他如此辉煌的现在,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觉得至少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对他进行科学地剖析:首先,弦哥出生(或生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有着可以利用的学习氛围拟或叫做“书香门第”的家族环境,有着弦哥狂噬知识的先决条件;其次,弦哥正值风骚年少,吟诗作赋、以“生”为偶正可谓那个年代广大中国青(少)年的孜孜追求,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代,亦为弦哥不断充实自我时尚思想的“滋生蔓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还觉得弦哥如今的辉煌不仅仅是环境成就了他,最重要的还应该是来自于他自身的那种尊重知识、注重修养、与时俱进、善于提高以及那种执著的“追时”精神。
弦哥喜欢诗词歌赋,喜欢采用近似于古老的文化方式表达现时的纠结,喜欢用那种沙哑嗓音喊一段“五花马,青锋剑,江山无限……”以及京韵十足的干净的韵律表述自己内心(没有几人能够读懂)的及其强烈的独白,有人说弦哥此时最爱落泪(也有此时最爱红尘的,老弟别介意哦,哈哈!玩笑而已),其实,我揣摸那一定是弦哥特有的一种宣泄与呐喊的方式,人到动情处,哪会不咽声?
弦哥在本土乃至于“海外”正可谓蜚声天下,由他所经营的企业正冲破重重阻力向着第二轮改革的终点铿铿迈近,以“别生疏了手上的弦”这种戏的抒情方式成功表达了一代文化人共同的感触,用他那貌似宽厚的臂膀拥揽着文化人的一份责任,同时戴着本市诗词楹联协会领军人物的头衔儿的他正带领着麾下位讴歌传统文化、展示现代人风采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一马当先,乘风破浪。把学习与实践当成一种社会责任,把“戏”巧妙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你能说这不是一种时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