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高原红4344 于 2011-3-6 21:23 编辑
一、“活人”理解的牛鬼蛇神
二、饥饿或可扭曲人的意识?
三、接生婆的社会学意义
不过,无论世象如何,孩子总得生。那一刻,母亲肚子里的一条生命确实在呼唤不已,那条生命正在急切地等待着母亲的响应。我敢断言,那当儿的母亲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天地间,关于生命的理解,谁能超越一位母亲呢?哪怕是一个没有何文化也没有见过何世面的普通母亲!世间匆匆,万事悠悠,尤要紧的事,当然是要让孩子首先出世,生孩子那件事分秒也耽搁不得!我总是记得,挨到我自己的孩子快出生时,我的母亲便早早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屋里屋外,有井有条地张罗,不分日夜地伺候起她的儿孙辈来。
旧日子里,“产床”几乎都在家里。自明代以来的接生婆行当,相当于三教九流中的末九流职业,其社会地位之低下一目了然,但其由于具有生生不息的人类需求,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三百六十行之列。不过在三姑六婆的排位中,接生婆居然压尾,这就让人有点始料不及,毕竟接生婆的使命,或轻或重都是关乎着人类的繁衍。时至科学日渐发达的今天,三姑六婆已然都演变成了带有邪恶的化身,除极少数边远地区的接生婆行当还在名正言顺地活了下来,而巫婆、鸨母之流是不能堂而皇之地招摇于市的。
但是,在我母亲那一代人的日子里,三姑六婆撞脸都是,特别是接生婆,天经地义就是作接生送子那点事,而且每每受到街坊四邻的无比敬重,在三百六十行中,送子娘娘的“美誉”也只有接生婆独享,故而在再艰难的日子里,接生婆平素吃点香、喝点辣也是平常事。那年头,大凡百姓市井家,遇到哪家有女人临盆,没有几个人想到往医院跑的,就一个念头:快去请接生婆!
注意,谓“接生婆”不能称“喊”,而一定要“请”字当头!一个“喊”字是有失恭敬的!那一刻,接生婆便是观音的化身!可见,接生婆那一行当于民间的实际地位,一直是备受尊重的。对于一个社会地位甚至称得上低贱的职业,居然还能在民间得到百姓市井的百般礼遇,这是中国旧日子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就算是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或是遍布达官贵人的京城,请接生婆接生都是自古以来的寻常事。于是,即使是城里,倘说到谁家的女人是去医院里产孩子,那一定是家境十分丰裕或是社会地位特别显赫者。虽不称罕见十分,那也必定是大半条街面都知道的事儿,左邻右舍见了都会说一句:那家女人有福气!
我母亲自然没有那个福气。还好,接生婆就住在街的斜对面,祖母脚虽小,但三步并作两步,眨眼工夫,接生婆就被请进屋里来了。临盆前,除了接生婆扎好架势,全神贯注地站在床前开始生产过程的运筹,再就是我的祖母守在床头,为我的母亲擦敷头上的汗水,也跟母亲小声说点放松的话儿。
家庭接生的设施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除了接生婆随身携带的一把出生入死的剪刀,一两支以备急用、实则做做样子的催生素,再就是家中那只用桐油浸染过的杉质椭圆形带脚的木盆,当然,还有一堆质地很粗糙的卫生纸。接生婆进屋的第一件事便是听胎音,而祖母则是赶快准备一木盆稀释后的盐开水,同时也把接生婆的那把锋利的剪刀拿到火上消毒。
值得庆幸的是母亲怀我仍称基本足月,也是顺产,虽然我在母亲的肚子里长得弱小,但仍称不上袖珍。我挺争气,来人世间的那一刻没给母亲添么麻烦,除了接生婆那利索的一剪刀断开脐带,然后便是瓜熟蒂落了,比之那些在其母亲肚子里横七竖八的孩子,省却了接生婆诸多的手忙脚乱,我就那么安安静静地落地了。
后来想过,接生婆的浑身功夫,恐怕主要还是那把剪刀。倘若剪刀使不上力了,看见在剧痛中大汗淋漓、撕心裂肺般哭喊的女人,看见在产道里渐渐走向窒息而无助的婴儿,接生婆又能有如何的解数呢?我敢断言,真正的起死回生术,那是在临床意义上才能真正实现的,接生婆的活计不在于接生的技术,而在于目睹生的希望和死的痛苦。见证女人之磨难和死神之威胁,那才是接生婆体现的货真价实的社会学意义!真正说来,让接生婆统统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那方才是人类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福音!
四、人心世道之明暗:天地可鉴!
有时便想,我其实很脆弱的,这似乎是祖母和母亲曾经无微不至的许多关怀所致,怪不得,在对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的研究中,神经生物学家杰伊•贝尔斯基得出结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性比女性更脆弱”。至少我能接受该观点。于是,在没有祖母和母亲守候在身边的日子里,我甚至不时有点孤独袭来,每每那一刻,我也似乎还在盼望着一种日子里的呵护,似乎总在寻找一种茫茫人生中的旅途坐标。
对这世上的两个女人,我的母亲和我的祖母,我没法不去想起她们。于我清晰的印象中,是祖母和母亲,引导着一个历经艰难的家庭,从那些刻骨铭心的时光里逐渐走了出来。虽然苦迹斑斑、伤痕斑斑的时代印痕正在日子中慢慢地淡去,但是,两个平凡的女人,她们的善良和智慧,在我的记忆中却从不曾泯灭过。
真实地说来,我确实得感谢我的父母才对,而且至少有两条可以昭示天下的理由:其一,我能在母亲的腹中存活下来,实属大幸。与我同期出生的新生儿,其死亡率,即使是在当时中国之窗口的大上海,也达到了10‰左右,而0.01对于人命攸关的事来说,就决不是一个小概率了。母亲对生命的呵护是顽强的,当然,我于生的渴望也同样是顽强的;其二,母亲该给我的生命要素一丁点也不缺少,从我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起,并定义了我属于一个健全者无疑。甚至包括母亲的精神和品质,还有母亲的人格和自尊,这些,都一一植入到了我的细胞内,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来自母亲的那些人类的美好情怀,始终在滋养着我,影响着我。
于是,在我长大的日子里,我基本上都是跟着母亲学会走路,跟着母亲学会说话,也跟着母亲学会做人。懂得知足而非轻易放弃;懂得快乐而非忘乎所以;懂得随遇而安而非随心所欲;懂得善解人意而非我行我素,这些便是母亲给予我的人生哲学。是的,知足者,人便会多出许多的快乐;快乐者,人便又会多出许多的善良。欲以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人生之己任,去其疾苦,抚其善良,天道、地道和人道,莫不都是用善良二字写就?
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在提起那只接生过我们兄妹的木盆。她说,那只木盆不仅是她的陪嫁品,没料到,也成为了我们兄妹几个最初来到人世间的第一见证物。再后来,家庭在起起落落中,此一地,彼一地,那只让我接受了人生最初洗礼的木盆不见踪影儿了,想起来,我和母亲都有点怏怏。当然,母亲和我说家常时,也提到过那口家中祖传的铁锅,还戏说:你的命硬,可以克铁。因为挨到母亲的月子过了,也能起床下地了,炼铁炉旁传出的风声便就不那么甚了,那口家传的宝贝铁锅,也便免于一劫而幸存了下来。
据母亲说,后来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专司补锅的工匠,家传的那口宝贝铁锅经修补后,锅体虽隐约可见细微伤痕,但仍可继续接受烈火的灸烧。直到祖母去世后,母亲便从灶台上取下了那口铁锅,并刷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一块软布包裹起来,一直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且安然无恙地保存到了现在。一口历经磨砺的铁锅,一个历经磨难的家庭,这些可否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甚至是一个充满苦涩的传奇?
曾经,也想过把那口黑坳坳、光亮亮的宝贝儿带到央视的《鉴宝》节目中亮亮相,过过招,那到底将会是一种何样意义的展示?或能给它一点“划时代”的文化风光?或也能昭示一种历经风雨见彩虹后的精神元素?不是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每每那一刻,母亲都是断然地摇摇头说:“让那口锅安静地陪我歇息吧!”忽一日,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口铁锅之宝贵若何,可由人鉴,而人心世道之明暗,由何而鉴呢?母亲的姿态已然告诉了我:天地可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