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足迹录》这本书,我几乎是在不间断的情况下读完的,这在我的读书习惯中是少有的,尤其是近年以来。
书的作者李秉哲先生是我的老领导,也是一位让我敬佩的老前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们曾经在政协一起共事近三年,他给我总的印象一是正直,二是淡泊。因为正直,对邪恶便有了嫉恶如仇般的憎恨;因为淡泊,对世事便有了超然物外的清醒。
读这本书的获益之一,是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切的认知。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揉进一个个亲历亲见亲闻的小故事,于翔实的讲述中给人以历史的教益。象“我为村支书送情报”,“参加反奸复仇斗恶霸”,“搞文教肃反普查”,“一碗片汤救了我的命”,“‘四清’‘上楼’二十天”,“痛遭造反派围攻毒打”等等,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亲切自然。
然而最大的教益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了解,而是透过历史看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把握。回顾述说自己的人生历程,于己是一种总结和反思,于人是一种借鉴和教诲,功在当代,益于后人。作者身为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经历过战争风云,遭遇过政治动乱,饱尝过岁月的艰辛,也享受过生活的灿烂,其阅历可谓丰富,人生的道路可谓曲折。“闹鬼子”的时候,作者原本还是个在爹娘面前撒娇的孩子,国破家亡的现实却让他过早地成熟起来,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站岗,放哨,送情报。作为家中的长子,未及成年的他,就以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拾柴,割草,干农活,上为父母分忧,下抚兄弟姊妹。“低指标”时,身为国家干部的他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差一点被饿死。在“四清”、“文革”的动乱岁月里,作者一身正气,洁身自好,既不同流合污,更不卖身投靠,显示了一个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我在想,人生长短各异,其道路和结局更是不同,究其原因,当然关乎人的出身、环境、教育、修养等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对人生的珍惜、敬畏、约束与顿悟。惟其如此,才不至于面对诱惑魂不守舍,面临挫折怨天尤人;才能身处凄风苦雨或阴霾迷雾而不忧不惧,气定神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随时,随性,随遇,随缘,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作者正是以这种坦荡的襟怀,感恩知足,从容不迫,所以人生才有了行云流水般的的温柔和波澜不惊的淡定,从而走出了一串平凡而又闪光的足迹。
作者的离休生活无疑是本书的精彩一笔。离休后的作者没有老之将至的喟叹,也没有辉煌不再的失落,更没有无所事事的空虚。他练书法,学绘画,续家谱,修村志,每年还自费旅游,将生活安排得规律充实,丰富多彩,既调养身心,又裨益于社会,实在让人钦佩而又羡慕。
行笔至此,心中油然生出对作者的崇敬思念之情。夏日清晨,我们曾在公园晨练多日,说古道今,受益匪浅。转眼已近隆冬,好久不见了,有空,定当前去拜望,再听教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