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江中牡丹 于 2010-6-21 20:39 编辑
《红楼梦》开篇第一句话,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还是“此开卷第一回也”?现在我们认为是前者,而后者只是“回前批”或“楔子”。这就是版本考证得来的。通过考证,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在乾隆“甲戌”1754年已经至少完成了前八十回。这是胡适的贡献,也是王国维关于有限考证的主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无可否认会对我们领会和欣赏《红楼梦》有所帮助。但我们不知道“兰陵笑笑生”是谁,至今还是照样看《金瓶梅》,也不影响对《金瓶梅》的学术研究与艺术欣赏。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只要是文学,就不用去管谁是作者”。钱钟书说“你觉得鸡蛋好吃,不必认识下蛋的老母鸡”。又有西方文论不雅的比喻:“艺术作品是私生子,不问爹妈是谁。”由此可看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说,考证的原则是⑴需要也可能考证时,考证是必要的;⑵考证不出来,也不妨碍作品的阅读。⑶有总比无强。⑷考证也不必过于繁琐枝蔓。例如,我们考证了《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好得不得了;后四十回是高鹗续补的,坏得不得了。奈读者何?我们能屏弃后四十回,仅抱着八十回残本看这“断尾巴蜻蜓”或“断臂维纳斯”吗?我想,读者是不会理会这类专家学者的意见或建议的。或者说,高鹗的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我们通过探佚学已经考明了符合曹雪芹设计的后四十回情节,但问题是,情节与作品之间缺的是什么啊,不正是文学吗?那还不如续补之作呢。正如鲁迅所说:“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我所说的还包括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尽管爬梳出什么“赫赫百年”、“树倒猢狲散”、“《续琵琶记》”、“鼎鼐”等等曹家历史的东西,只能说是作者涉笔成趣的由头,或者说是专家由考证得来的欣喜。就靠这么点自己家的东西,是写不出《红楼梦》的,也不能产生《红楼梦》的。你开了一张菜谱,并不等于经营了一桌饕餮大餐啊。
更遑论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的什么“索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