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晨里来,夜里去,自然散文论坛有分量的文章读的少,品的更少。
恰逢散文这段时间的活动,各位天南海北的文人聚首六星,我甚是欣慰。本着互相交流,引领散文读评工作的原则,我抛砖引玉地把活动组推荐的第一篇文章——青花瓷的《近当代散文随笔胡乱谈》进行简单的读评,期颐引起大家的互动,更欢迎各位前来指正。
说老实话,我是一目十行读完青花瓷这一万五千余字的“乱淡”,之所以用这样一种浮躁形式读青花瓷的这篇文章,不是文字晦涩,不是内容空乏,而是文字太多,信息量太大,时间太有限了(回头我一定会再读几次的)。我甚至可以说,在当下,恐怕很少有人这样潜心来写,更潜心来读这么长、这么宏大的文章了。
在这样满社会浮躁的时候,青花瓷这篇文章的可贵在于,他从数十个知名的“大家”的差异特性中找到文字的突破口,以胡乱淡的形式给我们揭示了每个“大家”笔下的思想文字特色。用青花瓷自己的话说,读了它之后,我自己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了。或许,这也是我想为青花瓷写上读评的原因吧。
“一本浅薄的书,往往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一本深刻的书,却多半要在仔细读完了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一个平庸的人,往往只要交谈几句就可以断定它的平庸。一个伟大的人,却多半要在长期观察了以后才能确信他的伟大”。
这些哲理,我浅薄又平庸的认为,青花瓷的文字,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心境,他潜心、静心的读懂余秋雨,读懂梁实秋,读懂钱钟书,读懂张大千,读懂蔡元培,读懂周国平,读懂————,让那些久远的,甚至已经尘封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哗哗一声奔泻而出,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份难能可贵的淡定,是一般人所难以比拟的。
我从这些文字里,认识了青花瓷,也看到了我自己,可以理解成这是一次简单的读评,或许这也是潜藏在自己心中的一种人性昭示,更是一种更深层的底蕴文化继承的思索。
青花瓷的《乱谈》,谈出了一种现象,他承认那么多“大家”对他的影响,并用一种自我发现的警醒,让本已沉睡的东西苏醒,甚至渴望建立起一种关于美的宗教,这种对各种文化高度的认知,选择的继承,重点的弘扬,是神圣而不容亵渎的。
是的,静心思考各类文化现象,我们只有不断的经历,才能让自己很多肤浅的东西被自然的旷远所驱逐,才能实现“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的境界。
所以说,写好散文,尤其是渐入佳境的文章,不是我们平时信笔所能来的“絮语”、“娓语”、“闲话”类的文字,只有到了一定年龄,一定心境,一定阅历,才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定位倾泻而出。有人说,盖棺方能定论。青花瓷这文章的精华在于,我觉得他把一个个鲜活的盖棺“大家”赤裸裸的展示给我们,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美妙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丑陋。
不过,青花瓷这文章实在是“乱”了些,“胡”了些,以至于在时间有限,没点静心的人,恐怕很难读完这篇文章。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说,青花瓷的乱谈应该是读评系列文章里很有分量的文章,只是读的是“大家”的文字,评的是自己的心境。
而我,通过这面镜子,也看到了一些自己的人影,却没有那些个“大家”的境界,就此与各位惭愧挂笔了。
附: 近当代散文随笔胡乱谈--------------青花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