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2006俄国行记
查看: 465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俄国行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6-5 1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10-8-29 22:44 编辑

  七月二十八日。叶卡捷林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宾馆。沿莫斯科隘道西行17公里,越过欧亚分界线,再经过几个起起伏伏的缓坡,没有想像中通天的盘山道。二十分钟以后,眼前的又是熟悉的平原和森林,车队轻轻巧巧地抛过乌拉尔山,传说中的西伯利亚挥手离去,欧洲茫然地出现在眼前。从西伯利亚西缘的后贝加尔斯克到东端的叶卡捷林堡,车队一路迤逦而行,只用了十六天,在现代文明面前,传说的亘古无法逾越的未知世界显得是那样地窄小。
   
  欧亚分界线是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乌拉尔山像一只巨大的漏斗从巴伦支海由北向南伸向里海。叶卡捷林堡位于这漏斗的中下部,通过莫斯科隘口与俄罗斯欧洲部分相连。卫星定位显示,莫斯科隘口最高海拨三八○米左右,由此翻越乌拉山最是方便快捷,但缺了翻山的紧张兴奋。其实乌拉尔山的最高峰海拨二○○○米,适合登山者去给自己找麻烦,公路的修建当然要避开麻烦。
    
  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道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性的大陆板块,于是就产生了欧亚大陆的分界问题。希腊人认为黑海是欧亚大陆分界,中世纪时阿拉伯学者认为伏尔加河是亚欧分界线,而西欧的学者和旅行家们把欧洲的东缘推至了鄂毕河和叶尼塞河。十七世纪有了关于以乌拉尔山划分欧亚大陆的方案。十八世纪初俄国著名历史、地质学家塔吉舍夫对乌拉尔山东西部分的人文、植以和气侯进行了考察,推定出乌拉尔山是“欧亚大陆天然的分界线”,并得到了国际学者的承认,由此乌拉尔山作为亚欧分界线的地位被国际认可。
    
  在亚欧分界线的城市当然还有,但叶卡捷林堡最为有名。它经济规模居俄罗斯第三,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军工企业和重型机械设备生产闻名于世界。该市生产出世界最大的挖掘机,机身有14米高,巨大的挖斗可以装下一台卡玛斯载重汽车。叶卡捷林堡也是一座悲情城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写完逊位书后被押解于此,后来连同他的皇后和五个子女被枪决。沙皇蒙难的地方修建了滴血教堂,教堂门口立着沙皇一家人的雕像,皇后茫然地仰视着上苍,脸上弥漫着悲情和痛苦。城市几经兴衰, 名子转了一个圈儿又回到从前。
     
  欧亚分界线是一条地图上明确的线,乌拉尔山的分水岭。所说的穿越点当然指的是公路与分水岭的交点。在莫斯科隘口与乌拉尔山分水岭的交界处,公路北侧有一条宽约十米的路肩,长有一百米吧,被开辟成旅游开发综合体。有一个小小的东西向的停车场,再拾级而上到尽头有一个高约二米的土坡,土坡上起了一个五米见方的土台,四五级的台阶,台阶上砌上的花岗岩,上面是欧亚分界线的标志-一个高二米八的三棱金属塔。一条漆成白色宽约二○厘米的线从塔底穿过,这就是所谓的分界线了。
    
  塔基的西部埋着欧洲最西端的石头,东部埋着亚洲最东端的石头,叶卡捷林堡人更喜欢说是这里连接的亚洲和欧洲,而不是分开着欧洲和亚洲。
   
  纪念碑二○○四年修建,规模很小,不免失望。聪明的叶卡人把更多的精力用来介绍动议中的方案。新的方案将以现有的纪念碑为模型,修建一个横跨莫斯科隘道的大塔,塔的北侧将修建大型停车场、宾馆和教堂,南侧是占地九万平米的商业区。
    
  车队再行一个小时,进入苏克逊。风景优美,清一色的圆木小屋,雕花的窗框漆成天蓝色,主人们大概在喝下午茶,透过镂空的白窗帘静静地观察着车队,已带有典型的俄罗斯伏尔加文化特征。路旁的麦田也渐渐地多了起来。经过二十天的拨涉,跨越了四个时区,真的到了欧洲。
    
  再见了,西伯利亚。这片沉睡的土地。它静静地睡着,茂密的森林与草原仿佛足以掩盖何尘世间的一切繁忙与喧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6-5 13:28 |只看该作者
暴力与优美 乌德穆特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印象

14日,车队由彼尔姆向伊热夫斯克行进。伊热夫斯克是乌德穆特共和国的首府,乌德穆特人和匈牙利同源

离欧洲腹地越近,越能感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乌德穆特共和国出过两位名人,一位是柴可夫斯基,他极为幸福的童年在乌德穆特共和国波特金斯克市渡过。另一位是卡拉什尼科夫-著名的AK-47之父,现生活在伊热夫斯克。AK-47据说共生产了一亿多支,其形象出现在六个国家的国旗或国徽之中。听了以后觉得很惊异,在同一片秀美广阔的土地上,战神与缪斯竟然同时出现,优美与暴力不可思议地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

  14点车队驶入柴可夫斯基庄园。庄园位于沃特金斯克市。始建于18世纪60年代,占地3。2公倾,以今天的任何标准来看,都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豪宅。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此,一直生活至8岁。

  门前是沃特金斯卡娅水库,水面很大,算得上是烟波浩渺。庄园立在水库西岸的高坡上,门前是柴可夫斯基的雕像,伟大的作曲家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周围许许多少俄罗斯青年男女在或嘻笑,或交谈,一群小孩子带着一条大狗好奇地围在车队旁指指点点,开心地笑着。

  由于精心的维护和定期的修茸,庄园依然光亮如新,看不出已有200的历史。一进庄园,右侧是主宅,二层小楼,墙体白色,屋顶漆成亮红色。接下来马厩、温室、佣人住房按逆时针顺序排开。

  进入主宅,不得不惊叹其奢华,主宅一楼九间房,房屋举架较高,约4米5左右,房间之间成环状相通,会客室、乐房、茶室、卧室、婴儿室、副卧室、书房依次排开,相互贯通。家具是红木手工制做,所有的用品大多来自法国,其中一套茶具,精美程度即使以今天的工艺水准来看,也令人瞠目。

  印象最深刻的音乐室,一架巨大的三角钢琴摆在房屋的西南角,柴可夫斯基曾在这架钢琴上弹奏过。东南角的一架风琴最是让人惊叹。一米长,60厘米宽,高约1。2米。这风琴集演奏、放音和记谱于一体。风琴的左上方有一个旋钮,可以选择设好的曲目,拨出来后,引发机械装置敲击钢弦,完成机械的放音。风琴的上面有一个纸卷,演奏者击键的动作会通过在纸上打出不同的孔来完成记谱。难以想像这是在1840年制出的原始的放音、演奏、记谱一体机。柴可夫斯基曾用这台风琴听过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许多欧洲古典音乐大师的曲子,就是这样直观地被传入俄罗斯的。

  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曾任沃特金斯基金属制造厂的厂长。当时是先有厂后建市,厂长实际上也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作曲家是含着金匙出生的,三岁以前,家里给柴可夫斯基请的是德国的保姆,三岁至八岁则由法国人来担任。柴可夫斯基的法语和德语都不错,他的天份,加上他的家庭条件,他不出名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落后的农奴制和畸型的农业经济,另一方面却有着一个喜欢接近西欧文明的贵族阶层,他们培育出文学、艺术方面的许许多多耀眼的明星,这些贵族子弟繁荣着俄罗斯的艺术、文学,也促成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俄罗斯文艺的突然爆发。

  车队16点抵达伊热夫斯克市,稍事休息,即参观了卡拉什尼科夫武器展览馆。伊热夫斯克是俄罗斯主要的枪械生产基地,二战时该市生产各种枪械200万支,当时的苏军战士几乎每两人手里就有一人用着伊热夫斯克市生产的枪械。

  卡拉什尼科夫武器展览馆是一个二层的圆型建筑。绿白相间,绿色代表和平。卡拉什尼科夫部分只占全馆的六分之一,其他的部分则通过大量的实物来反映俄罗斯枪械的发展史。

  十九世纪初,俄罗斯只是从法国、德国等国进口火绳枪,之后,在伊热夫斯克先后设立金属加工厂、发动机厂等企业,并成立了伊热夫斯克设计局,从仿造到独立研发,至二战结束后,以AK47的研发为代表,确立了俄罗斯在世界轻武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和柴可夫斯基相比,卡拉什尼科夫却属于地道的草根阶层。卡拉什尼科夫生于一九一九年,幼年时家境贫寒,成绩也不好,喜欢机械。他在铁路上做过统计员。1939-1941年入伍,发明过坦克用的油表和射击计数器。1941年受伤入院,入院期间研制步枪,后来进入到伊热夫斯克设计局,从事枪械设计工作,设计出卡拉什尼冲锋枪,一些人认为,该枪的出现对扭转列宁格勒战局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该枪的主体理念和结构都没有出现大的改变。

  我想,乌德穆特的清山绿水,柴可夫斯基优美的旋律,大约能些须地洗掉武器的戾气,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卡拉什尼科夫将军才选择了这个地方不愿离去吧。

  15日清晨,在乌德穆尔共和国警方的陪送下驶往喀山。路上发现前方开路的警车警灯不再闪烁,通过对讲机通知了警方。车队停下来,通过交谈才知道,警车为了防止警灯眩目,干扰后面行车的司机,特意用颜色相近的胶袋缠住了警灯的后部。人性化与管理,优美与暴力竟然在乌德穆尔共和国体现得这样的合谐。

  15日下午,抵喀山。时间已与莫斯科时间完全一致,在俄罗斯境内自东向西已穿过了6个时区,接下来很快要北上沃洛格达和圣彼得堡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6-5 13:30 |只看该作者
2006/08

喀山——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合谐

喀山一年以前来过,当时住在一家叫米拉什的五星酒店,酒店先后由土耳其人和瑞士人管理过,建筑风格是土耳其式的,管理方式是纯西方的,当时任务较重,天天在宾馆里忙碌,对喀山印象并不是很深,感受不到它独特的魅力。

一年之后,再次随车队进入喀山,感触颇深。喀山-一座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进行接触并保持合谐的古城。

  说它是古城,是因为它建成于1005年,已有一千年历史。它的历史曲折而丰富。十三世纪上半叶成为金帐汗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金帐汗国解体后,作为喀山汗国的首都,成为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一带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十六世纪下半叶,喀山成为俄罗斯通往东方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它先是接受了伊斯兰教,然后是东正教,最后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合谐共处。

  这次入住的是萨法尔宾馆,三星级,条件也很好,最让我惊异的是,在房间的写字台上并排放着[古兰经]和[圣经]。两本不同宗教的典籍出现在同一张狭小的桌面上,至少能代表喀山官方对宗教的态度和导向吧。

  于是回忆起喀山方面的欢迎仪式。喀山是是组织沿途欢迎仪式最为热烈的城市之一。面包和盐的仪式独特的组织让人寻味。两位少女分别穿着俄罗斯族和鞑靼族的民族服装,一样的漂亮和微笑。盘子里不是面包,而是用鞑靼人特有的食品-恰克恰克(与满族的萨其玛极为相似)堆成面包状。

  而歌舞曲目更是兼含了突厥、伊斯兰、伏尔加一带的歌舞特点。一排女歌手表演了口弦,口弦是草原上突厥人特有的乐器,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极为常见,歌舞表演中,姑娘们穿着长袍,注意手部动作,腿部动作以旋转为主,这是中亚一带舞蹈的典型特征,小伙子们则短衣、长靴,衣服的样式与伏尔加流域的古代俄罗斯民族服装较为相似,上衣的着色却是伊斯兰崇尚的绿色,动作以脚部踢踏为主,风格极似伏尔加河俄罗斯族、乌克兰人的风格。一曲歌舞,可以发现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痕迹。历史在悄悄地改变着民族的文化,打磨掉原有文化的棱角,草原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在这里静静地融合,含混着。

  第二天参观喀山的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在俄语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专指红场的克里姆林,另一个是指带有城墙的城堡和内城。从第二个意思上来讲,在俄罗斯,著名的克里姆林最少有六个,喀山的克里姆林是其中最著名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

  喀山最先的克里姆林是用两层橡木夹筑,其中夯筑了十一米厚的粘土。十六世纪伊万雷帝的军队毁掉了土木建筑的克里姆林之后,毁掉了古尔沙利夫清真寺,兴建了报喜教堂,这是第一个在喀山的东正教堂,并用砖石重建了喀山克里姆林,这个砖石结构的克里姆林是由在莫斯科建筑瓦西里教堂的雅克夫列夫率领普斯科夫的工匠们完成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俄罗斯风格。

  再后来叶卡捷林娜二世巡游喀山时,同意在喀山建清真寺,于是伊斯兰文化又慢慢地开始融回到东正教的喀山。在喀山克里姆林宫的古尔沙利夫清真寺,几经修复和损毁,其当年的样子已不复为人所知,现在的古尔沙利夫清真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据称是俄罗斯欧洲部分最大的清真寺,但已不可能是当年的模样。

  就这样,一座克里姆林宫里有着东正教堂,也有着清真寺,一个桌面上古兰经与圣经,它们接触着,共生着。其实在喀山,不仅有着清真寺和东正教堂,还有着天主教堂和犹太教堂,各教派和谐地共生着,相安无事。

  在游克宫时与一位当地外事局的同行相聊,一位1米78的高个子鞑靼姑娘。偶然中还解决了困惑我多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1997年在中亚时发现,中亚的清真寺弯月的方向与西亚的弯月方向相反。她回答说,新月要朝向麦加的方向,地理位置不同,新月的方向当然要不同。另一个问题也是困惑我多年,因为亚洲的鞑靼人和欧洲的鞑靼人外貌相差巨大,很难把他们划为同一民族。欧洲的鞑靼人往往金发碧眼,个子高大,亚洲的鞑靼人则有着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这姑娘告诉我,十世纪时喀山一带的民族是是突厥人的后裔,当时称为布尔加里人,后来蒙古大军西征时,以鞑靼人为先锋控制了这一地区,慢慢地统称鞑靼人,欧洲的鞑靼人,有着突厥人的血统。

  于是我恍然大悟,为什么这里的鞑靼人,竟与土库曼人(突厥人种的一支)在乐器和舞蹈方面有着共性。世界很窄小,本是一家人。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6-5 13:31 |只看该作者
2006/08

核桃——记俄罗斯的交警们

核桃的外表很坚硬和冷漠,代表着专业精神和法律的权威;但是它的内里却柔和而醇厚,充满了人情味。这是此次中俄友谊之旅对俄交警的印象。 在大多数司机眼里,交警是可敬畏的人物。他们站在马路边上或者中间,向你挥着手里黑白相间的短棒,于是你不得不停下,他再慢慢地走近你,收取你的驾照等相关资料,等着你的将是恳求或者是交罚款。警察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生硬的,可畏的。但通过这次行程,对俄交警的工作方式和作风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场接力

  这次中俄友谊之旅,我外交部、公安部,我驻俄使、领馆对车队的行车安全极为重视,俄罗斯外交部和内务部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后贝加尔斯克入境至圣彼得堡,一路上穿行6个时区,8000余公里。平均俄交警每天交接三次左右,俄内务部各共和国、州、区、市等交警约50余组,100余辆警车,200余名警官,先后陪伴着车队,展开了一场俄内务部交警的接力,车队与俄警方联络的对讲机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地传下去。

  说起接力赛,最形象的莫过于鞑靼斯坦共和国和楚瓦什共和国的交警接力。可能鞑靼斯坦和楚瓦什共和国有着游牧的血统,交警交接也充满着传奇色彩。公路上,中俄友谊之旅的十三辆越野车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一字长蛇般地行进,最前面和最后面有两辆鞑靼斯坦共和国警方的奔驰C320警车相陪伴。接近楚瓦什共和国边界时,另两辆楚瓦什共和国的警车在路旁的岔路上等侯,让过尾车后,楚瓦什一辆警车以发疯地速度赶上车队,与鞑靼斯坦的开路警车接近,然后并驾齐驱。这时,鞑靼斯坦开路警车从左车窗伸出一只胳膊,手里持着对讲机,笔直地伸向并行的楚瓦什警车,楚瓦什警车副驾位置上一位警员伸出右臂,也是笔直,接过对讲机。整个过程不到五秒,两只胳膊都是笔直。车速、车距拿捏得分毫不差,像空中加油一样的精彩。只有马背民族的后代才有着如此剽悍的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吧

  让我们回到开始,介绍一下俄罗斯的交警和交警车辆。

  俄罗斯交警的全称是道路巡查稽查,我们俗称交警,隶属俄内务部。俄交警的夏装主色调是蓝/灰两色,灰色大沿帽,上佩有国徽;上衣为蓝色,肩有警衔,胸前佩有警徽。裤子为灰色,两色饰有红色细条。交警通常佩枪。此次行程,陪伴代表团的交警大多数是尉官,校官约有4位。

  交警车辆的车牌是蓝底白字,蓝底车牌是俄警务用车的标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字母,交警的代号为O,治安警的代号为M,第二部分通常为一组4位数字,用来区分序号,第三组是两位数字,是俄89个联邦主体的代号。

  其车辆一般漆成白底蓝条,一路上所见的车辆型号较为混乱。乌拉尔山以东相伴的交警车辆以俄产拉达7型、拉达14、拉达15较为常见,有一部分是美国产的福特,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以德系的奔驰、大众、美系的福特较为常见,偶见俄产拉达15(萨马拉)。从中也许能窥见俄各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的某些特点吧。

  交警的交接。交警的交接大多数时侯并不像前文所说的激动人心。通常分两个步骤。一是俄交警在辖界边上的交接。俄交警不允许跨界执法,双方一般在所辖区域的中线上交接。一般来说,相近区域的交警较为熟悉,提前都在车上通报行程,一下车往往是握手、拥抱。然后把车队的手台交给下一任的交警。我们与俄交警的交接是第二步。先是走上去问好,自我介绍、询问前方道路交通情况,沟通车速、加油、车队休息等问题,交流入城之后过路口经验。也有俄方直接交接手台,我们在车上与俄方通过手台交流的。

  为便于联络,车队为警方提供了一台手台,与一号车的一步手台频率相符。通常的对话模式是这样的。

  -请问你的警号?

  -××××。你的号码是多少?

  -××××,听得清楚吗?

  -清楚。

  -××××,请复××××

  -在线。(或者是接收)。

  有时会和俄警方谈笑。在沃罗格达区段,带队警官是位中校,他的警号是01。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请问您的警号?

  -01,够酷的吧?

  -嗯。

  -你的号码呢?

  -00。

  -你的更酷。

  然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警方的提问和回复通常是简洁而准确,只是声音通过对讲台有些含混,刚开始听起来有些不习惯。

专业的精神

  俄各地交警的用车有所不同,但专业精神却几乎是一样的标准。在俄罗斯,如果警车、警灯闪烁和警笛鸣响这三种要素共同出现的话,所有逆向和侧向车辆都要停车。此次俄方相伴送的车辆往往是两台,车队前面一辆开路,另一辆在队尾,同时闪起警灯。我们的十三辆车则打开大灯,标志着是同一车队。这样的车队有通过的优先权,并且不允许超车。

主要的问题是市内行车和公路行车。

  市内行车时车队不考虑红绿灯,有优先权。警车每过一个路口都要拉响警笛,用扩音器反复通知,“所有车辆就地停车,放过车队”。警车在红灯时通过路口实际上是有风险的,因为侧

  向来车有可能在远处看到绿灯而加速,而来不及刹车。但没有一辆警车等过红灯,有一些警车为了车队的安全甚至停在路口,提示并挡住侧向来车。等车队通过以后,再奋力追赶。

  在公路上主要是清路、超车和不允许其他车辆超越车队。在公路上较为狭窄的地方,警车鸣起警笛、亮起警灯,骑在中线上,对向和同向的车辆一般停在路肩上,等侯车队通过。有时对向车辆车速较快,警车很危险。我们看了也很担心,善意地提醒:“××××,车队对你们的专业精神表示感激,请注意自身的安全。”回答通常是一句“谢谢。”或者是“这是我们的工作”。

  也遇到过趣事。按交规来说,有两辆警车前后伴送的情况下,车队不允许超越。如果出现超越和插入车队的情况,俄警方往往要干预。在西伯利亚部分某州公路行车的时候,一辆无牌、大排量的汽车自持性能优越,超越车队,并且忽慢忽快地和开路警车并行了十几秒,然后绝尘而去,俄警方也是哭笑不得,由它而去。

  敬业的精神

  有些时候当天的路段较长,所以车队有时定的出发时间是早6点,这时俄方交警往往要4点钟起床,然后到警局提车,送我们至边界后,再驱车回返,非常辛苦。但50余组交警总是提前15分钟左右到位。有的交警甚至最多在州界等过3个小时。他们总是彬彬有礼,对代表团提出的路边休息等要求总是尽力配合。

  人文的管理和细节的精致

  我们注意观察了一下,俄警车在穿越市内路口时,如果路口有行动不便的老人过路时,是不鸣警笛的,而且往往是等老人过了路口以后再前行。在公路上行车有牛群横穿公路时,警笛的声音也由高亢、连续改为短促和低沉,估计是为了防止牛群受惊而乱窜。

  另一个细节让我们感动,在鞑靼斯坦共和国、沃洛格达和圣彼得堡等地,为了防止后面所带的车队眩目而产生危险,警方特意把警灯的后部用同色的胶带粘住,想不到印象里一向生硬、粗放的俄罗斯内务部门,竟然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恒久的友谊

  此次中俄友谊之旅,没有俄内务部的配合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没有警车相伴送,车队的行进速度要大受影响,而且在市内行车往往会被冲散。估计每天最少要节约最少两个小时,对保障车队安全,节省车队成员的体力,对记者及时展开采访报道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进入俄境以后,车队的行车和报道都是按预先的计划如行云流水般展开,俄方当地政府、内务部的大力协助感动着中俄友谊之旅的每一个人。

  有时,友谊和感动并不需要几年才能形成。俄罗斯人特有的热情和幽默会让你在几个小时的接触过程中心生亲近。下诺夫格罗德至沃罗格达区段是车队原来想的最复杂的区段之一,按计划,车队将一天行程700余公里,穿越5个大型城市。在早晨与俄方地陪核对行程拐点时,地陪对路线提出的裁弯取直的方案。按这一方案,将节省路程180公里,减少两个穿越的城市。在与负责采访日程的同志商量以后,经俄警方的确认,决定采纳这一方案。

  相伴送的警官是个大个子,有190厘米的个子吧,估计体重有130公斤。听了这方案以后马上帮着我们联系下一站的警方,通知路线有变。同时安慰我们说,不会有问题的。。。

  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跟他闲聊。我问了一下后期道路情况。他笑着吓唬我们说,对在俄罗斯行驶的司机而言,有两个东西总是不好,一个是道路,一个是天气。我笑着说,对所有的司机而言,有两个不能信任,一个是刹车,一个是媳妇。于是哈哈大笑,按照俄罗斯习惯,使劲握了一下手。

  这位警官伴送我们约四个小时左右,在边界,正如他所说,下一站的警官已泊好车位等侯着我们。我下车较晚,他们已完成了交接,他开始返身往回走,我喊了他一声,他回头朝我快步走来,我也马上熄了烟头,快步迎了上去,记不清怎么走上去的,只是记得我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瞬间,感动包围了我们,心里有了不舍的感觉和兄弟般的情义。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5 14:17 |只看该作者
宝贴,想来是春江一伙儿的,都是传播中俄人民友谊的天使。
看了一楼,继续二楼中。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5 14:46 |只看该作者
我对俄罗斯比较陌生,知道《山楂树》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6 08:57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8-29 22:19 |只看该作者
春江潮水 还是挺讲情义的嘛 干嘛扯来扯去,手痒了挠墙去:curse: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8-29 22:24 |只看该作者
这主贴字儿咋这么小呢?还编辑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8-30 09:19 |只看该作者
叶卡捷林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宾馆
----
念这行字儿的时候,春江是不是卷着驴打滚儿的舌头嘟噜嘟噜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8-30 10:34 |只看该作者
参加这样一个车队旅行,确实是人生很难忘的一段经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