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阅读说剪报 | |
断桥梅摄于上海
下午,蹲在沙发上剪报。办公室的同事问我剪报纸啥用?答曰收藏资料。来者很诧异说:不会将文字下载到收藏夹里吗?可这些像《联合日报》等报刊没有电子版,没法下载的啊。我笨,记性不好,手抄又来不及,只能做剪报了。
剪报,正如同手抄,是非常原始的资料积累方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习缺少书籍资料,剪报便成了妙法。一把剪刀,或者一把尺子,一个刀片,一本旧杂志,一个浆糊瓶(后来用胶水)便完成了剪报的准备工作。
剪报要分类。这分类得根据自己的工作或者爱好需要。上学时,积累的剪报资料海阔天空,来者不拒,繁杂庞大。中学任教时,主要围绕教学方法、课本授课资料来积累。喜欢上新闻报道了,便收集范文,一边照着葫芦画瓢,后来,将剪报细化到好的标题、导语、结尾。正是做剪报,读剪报,照着范文写新闻,刚参加工作,就有新闻作品和散文、诗歌等被《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青年》等报刊采用,并被评为县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
当然,搞剪报,你得有报纸、刊物可剪辑。这报刊要来得正规,不能偷窃,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情。高校读书时,阅览室经常有刊物被撕掉页码偷走,图书馆里也有书籍被拆下书页。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当然是可耻的。我一般是将被丢弃的旧书刊,拿来剪辑一番。所以,高校读书时,就养成了逛旧书摊淘旧书刊的习惯。
现在,搜集资料当然主要靠网络。建起专用文件夹,便可在书报海洋里任意游弋,将自己喜欢的资料下载、收藏,以备查用。然而,我乃顽固不化之人。搜集资料的现代化技术面前,依然钟情于剪报。除却建有专门的剪报资料本(分法理、案例、时评、文学等),还不断将简报资料贴到自己的书页上。人家的书,越读越薄,我心仪的书,却越读越厚,甚至变形像孕妇。
当下除了法制类资料,还剪辑整理了《建国六十周年民生往事》、《影响近代中国的关键人物-康有为》、《民俗系列谈》等资料。每天翻翻剪报本,很有收获的快感。特别是去开陪会时,一张剪报夹在笔记本里,就可以阅读点评,说不定会碰撞出点写作灵感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