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雷老三 于 2010-9-16 22:00 编辑
小城燕州是个新兴小城市,人口不到10万,周围,所辖人口总计50多万人。既没有风景,也没有文化积淀,只有些名不见经传,道听途说的传说遗迹,说是薛礼征东曾路过这里,林彪四野在这住寨指挥,不过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是个衣食富足的小地方。 却说有一个教师名叫孔愿奇。生下他那天大雪纷飞,正是公元1970年12月25日,父母觉得他竟然和耶稣一天出生,又是圣人后代,觉得他日后必有大作为,于是取名愿奇。
孔家成分高,是地主家庭,一直备受歧视。到了愿奇出生时候,全家族也还在被一种政治重压压着。
一天,愿奇哭着放学回来的,爸爸妈妈问他:“怎么了?”
“他们骂我是狗崽子,谁也不和我玩!”
“哦,不和你玩,你也不理他们,你自己把学习学好就行,现在全国恢复高考了,你学习好会考上大学的,看他们谁敢瞧不起你!?”
“恩,我知道了。”
从此,本来内向的愿奇更加内向了,即使有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小孩,他也淡然笑一笑。
时光荏苒,转眼中考到了,愿奇不负众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家庭贫寒的他勉强凑齐学费和生活费,来到了高中报到。
一高中的宿舍楼在教学楼东侧,环境非常好,冬暖夏凉,让整年在土炕住的愿奇非常开心。同学都热爱学,愿奇觉得新生活开始了……
“这宿舍里什么味道啊?馊梆梆的?”
李祥那张大嘴又开始哇啦了,
“是啊,哪来的啊?”
随风倒的孙峰马上附和。
确实,宿舍里有种难闻的气味,最后大家集体像猎犬一样集中在孔愿奇的身上:
“你的衬衣得洗啦,你也该洗澡啦,身上都馊了!”
孔愿奇像受了奇耻大辱,脸通红,嘴喏嚅着:
“我,我,我还没来得及洗呢。”
风波过去了,可愿奇的心理却没有平复。后来他发现食堂里人家吃肉,他只能买便宜的素菜,甚至是汤。人家穿的不是名牌,就是上等料子,而他穿的却是他觉得平生最好的蓝涤卡。上课人家积极发言,老师提问他,说话就脸红,想好的话就是说不出来。英语课不敢朗读,他一听人家那标准的伦敦味就自卑,而自己是典型的燕州英语。
联欢会上,人家都多才多艺,能唱能跳,自己什么也不会,只能默不作声地看着。副班长黄敏芝主动过来和他说话:
“孔愿奇,我们俩一起出个节目,背诵下李白的《将进酒》!”
细心的黄敏芝知道,孔愿奇喜欢语文,记忆力好,会背整篇的古诗文。而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长项。可孔愿奇死活不敢上场。
“我不行,一到前面,我,我就脑子一片空白……”
最让孔愿奇难过的是,这个班的学生个个成绩优异,他在初中里次次第一的感觉没有了……
老师也不怎么爱提问他。同学看他内向,也很少联系他。
寂寞的高中很快结束了,高考来临了。
他的分数在学校排名65,班主任说他再努力可以考上一个好的一本,可他知道,他家付不起高昂的学费,于是选择了一个学费很低的公费师范。
进入大学校园,那城市的繁华和人群的绚丽,让他下定决心好好奋斗,干出个好样,争取留在这个著名的北方都市沈阳。
看见同学们一个个结伴出游,他默默读书;
看见同学们一个个衣着光鲜,他节衣缩食。
大三时,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音乐系的王迪。王迪的美丽外貌和优雅自然的气质让他第一次失眠了。作为师范中文系的高材生,他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写情诗。
一个月,30多封情书寄过去了,没有回音。
他不泄气,只要没拒绝就是有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继续努力,两个月,他整整写了80首情诗,终于得到了回信!
他捧着带着香水味道信笺,热泪盈眶。悄悄地回到宿舍打开,只见里面飘出一页彩笺……上面只写了两个数字“61”,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夜也没破解这份“天书”。
后来他请外系一个爱情专家,号称情歌王子的王建国破解,王建国接过后哈哈大笑:
“你太笨了,你是哪个系的啊?”
“中,中文系……”
“中文系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你是木头鱼子脑袋啊!”
“专家,你就告诉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这是谁给你的?”
“一个女生啊。”
“音乐系的吧。”
“是啊,你怎么知道?”
“哈哈哈哈,61,就是拉都,拉都就是谐音拉倒,就是没有那回事!人家没想和你处!”
这次,孔愿奇卧床了一个星期。而这一星期,他一天只能去一次食堂打一次饭,这一星期,竟然只有刘恩春一个人看过他两次,这还是他打电话告诉他的。二宿舍的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儿,就是难受,也就再没人理会他了。 本就内向、自卑的愿奇终于在周一的清晨爬起来了,在他的内心已经坚定起了了一个信念:坚强活着,终生不娶。
毕业后,没有门路的他分配到了家乡的一个初中,从此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日子久了,同学们发现,孔老师很严肃,不苟言笑,可是讲课认真,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身体有些缺陷,家境不太好的学生他格外关心。
日子久了,同行们发现,孔愿奇很节俭,不随礼,不参与大家一起吃请,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扑克、下棋什么的,也不大爱说话。
可是教研组里的活动是AA制的,他不能不参加,教研组长和他齐钱的时候,他说:
“沈老师,我不参加可以吗?”
“不好吧,那你是不支持我的工作啊,你也应该和大家和睦相处。”
组长沈俊如说,
“可我不喜欢热闹,不喜欢开玩笑,怕扫大家兴啊。”
“不会的,你来吧。”
孔愿奇这才磨磨蹭蹭地拿出20元钱,旁边的女同志掩口和对面的同事挤眼而笑……孔愿奇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时间长了,他的特立独行被人家指指点点了,有人甚至开始公开嘲笑孤立他。
他找到小学同学刘恩春倾诉。刘恩春说: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你别在意流言蜚语。”
“可他们竟然公开来气我,旁敲侧击说我是孤魂野鬼,蝎子粑粑--独一份,说我咯楞,说我拉屎拣豆瓣……”
“谁再来侮辱你,或者敲打你,你告诉他们,你也会做出壮举的,你不是吝啬的人!?
“恩!”
2004年出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6月17日上午9时,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宣告”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之后,遂将马加爵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随即,燕州一中就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大讨论,旨在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从教研组到课堂,大家都义愤填膺,抨击杀人恶魔马加爵没有人性的做法。唯独孔愿奇却一直在为马加爵辩护。在教室里他也照样为马加爵辩护。校长张成宗找到了他,多次说服教育,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见解。校长决定开一个民主生活会,对刚刚入党才1年多的孔愿奇展开批评教育。
校长说:
“今天这个民主生活会,我们照例是先学文件,然后讨论下我们的新党员孔愿奇的思想问题。”
学习就是读邓小平文选,学习完,书记兼校长的张成宗让孔愿奇先发言,然后大家讨论他的思想问题该如何解决教育。
孔愿奇几乎没有开场白,他第一次这样激动,像是为自己辩护:
“大家只知道马加爵杀人,可是有谁知道他的内心世界?他是个孝子,看见妈妈辛苦地洗衣服赚钱,还丢了100元,他卖苦力赚了100元丢给妈妈,说没丢。他学习成绩优异,曾经是省三好学生。可是同学歧视他,排挤他,打扑克说他作弊,丢钱说他偷的,不就是因为他家里穷吗?不就是他穿的不好吗?
我承认马加爵犯了死罪,他太以自我为中心,可是这自我中心,是怎么形成的?是强烈的排挤和压抑扭曲了他。人性中都有善和恶,可是我们不研究怎么去抑恶扬善,而只知道去控诉马加爵,这解决问题吗?”
大家第一次看见,自卑内向的孔愿奇竟然这样大义凛然,像一尊塑像,连平日威风八面的校长也语气低缓下来:
“那你的意思怎么做?”
“我这样认为,‘马加爵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
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
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因此,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去选择被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第二次伤害。
缺乏一些基本的有助于人健康发展的人格特点。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格特点是:同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人与人相处,如果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绝不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别人痛处,这最容易让别人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马加爵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从客观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老师、领导等,他们都有支持我们的基本义务。如果一个人平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亲朋好友在他需要时,都会成为乐于支持他的人。”
他讲完停顿了有十秒钟,大家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孔愿奇接着说:
“其实我也在为自己思考,我就是太封闭压抑,没有很好管理好自己。其实我不小气,我早已写好遗嘱,我终生不娶,我省吃俭用的钱,死后全部捐献给燕州中学!”
这次掌声更热烈了。
别觉得写小说的人太残酷,事实上,人生就是这样难以预测。太兴奋的孔愿奇被大家请去喝酒,纷纷表达自己不应该对他不公和歧视。他也以崭新的面目对待大家,放量喝酒。
谁知,多年压抑自己没有放纵过的他,这次是太过了。喝道第四杯白酒的时候,他头歪了……
大家手忙脚乱地把他抬到医院:脑出血!抢救无效!
第二天,燕州中学校长就多方打听到了孔愿奇的生前好友刘恩春的地址,并知道他这些年积攒了很多钱,父母的遗产,和他的积蓄,一定是个很可观的数目。于是打电话给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学校拉上大幅横幅“沉痛悼念优秀教师孔愿奇暨愿奇奖学金设立大会”!他还请来省市教育系统的领导,要借这次活动,重振校风。
大会如期举行,会场肃穆庄严,手机已经联系到了刘恩春和去取存折的教务主任赵玉德,说正在回来的路上。各大记者早已把摄像机和照相机对准了校门口和准备正在发言的校长:
“……同学们,孔老师一生勤俭节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献给了我们学校,作为鼓励我们学生学习的奖学基金,下面……”
“ 回来了!回来啦!”会场一阵骚动,原来取存折的赵玉德的面包车回来了,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这辆车,和车上走下来的赵玉德身上,存折上封着塑料袋。教务主任赵玉德说:
“校长,我还没来得及打开,都交给你了!”
“现在,我就宣读基金的数额……人民币一……一……一千元……”校长像瘪了气的皮球,会场也一度哄然,记者们不知怎么办,领导们面面相觑。
校长一边擦着脸上的汗一边心里暗骂:“孔愿奇啊孔愿奇,你是临死还玩惨我们啊……你可把我害苦啦……”
正在会场不可收拾的时候,校门口又来了一辆红色夏利车,车在主席台边紧急刹车,车上走下来孔愿奇的好友刘恩春。只见他和在场的领导点点头,径直走到校长跟前说:
“我在清点孔愿奇的遗物发现,他写了记事本日记,每本日记里都有一个存折,那只是最初的一个最重要的存折,是他第一个存折!”,
说着把包袱打开,放到主席台上……
“让我说两句吧,”刘恩春和校长说,校长点头,他已经再没有那气宇轩昂的精神头了。
“同学们,你们的孔老师真是个好教师啊,你们不要辜负他的期望,好好学习,这是他留给大家的奖学金,26个存折,我统计了下,大致40多万啊!”
会场掌声雷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