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夜夜秋雨孤灯下 于 2011-6-13 09:44 编辑
妞妞和冷笑摩拳擦掌踌躇满志,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艺文视点》,并欢迎一个全新的醉笑。
我有点不服:醉笑的前半辈子就彻底否定了呗?想说几句,说着说着发现又在争辩。
醒悟了许多。
醉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某种程度上,故意放纵自己的个性,有点犯浑。二是做情感夜话时,如临大敌,警惕性太高,弦绷得太紧,这是心虚的表现,
辗转浮沉,特别是这次的上下版,发现自己有吵架“职业化”倾向,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一点风波,都能把我拉上靶场,我成了专职的靶子,我做情感版做到最后的困惑,我好像除了吵架,什么事也不会做。妞妞总让我找内因,别人骂我我还找内因?这回找到内因了:弹簧心态,一触即跳。
我越来越发现妞妞的伟大。醉笑辞去情感首版时,她第一个跟帖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啊。现在想想,我若在当时退出六星,换个论坛,我还是会重复原来的路。这是我在六星坚持下来之后的收获
好好读书,整理点东西写成文字,这于我不成问题,我本来就是读书人,只是这些年,被生活蒙上了一层尘土,看上去有点像落草为寇了。
读书,我喜欢系统的读,这样读下来,至少对某个领域有个整体的了解。这几天,我先后给几个版友提了这个建议,这里也给大家提个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应该系统的读些文学理论和文学史。
在六星写字以来,我有个感觉:很多爱好文学的版友,把握文字的能力很强,帖子写的文采飞扬,有的甚至已经在写作上有所成就,包括麻花,已经卖了不少豆腐块了,也有出过书的。文字功底不浅,但都有个理论与实践“失衡”和文史知识的“断层“问题。
一方面,这些人禀赋天成,对文学有着很强的感悟力,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又经过多年的写作历练,实战经验丰富,写作甚至发表过很多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色妞妞的散文,淡雅中透着一种豁达和超然,这是六星人的一种共识。妞妞的叙述语言极其平淡,绝无标新立异,却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这是一种文字能力,一种灵性:给平淡的文字赋予独具特色的活力,把“是吧”重叠,就成了色妞妞的特色语言。所以嘛,咳咳,说句公道话,尽管你可以(我也可以)否定色妞妞的态度,但不能否定她的文字。
是吧是吧。
麻花的小品文非常经典,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她善于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与茶”(醋被她喝了)这些“司空见惯浑闲事”生发开来,以独特的视角把日子如磨豆汁一般细细研磨,而后加以理性的升华,轻轻一点,将平凡琐事凝固成人生哲理,表现了马有才观察生活的独到眼光和从平淡中感受快乐的生活智慧,“点石成金”是麻花的拿手好戏,别人点豆腐用卤水,麻花点豆腐用智慧。早餐时打开报纸,一块马氏豆腐,让你一天都充满快乐。
马氏豆腐,快乐生活——小女人,大智慧。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发展史做全面系统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文字上有一定造诣的同时,又缺乏对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的了解,懂得微积分却不会乘法口诀,呵呵,容易在简单的问题上犯错误,在解读作品的时候明显感觉作者的底气不足,缺少厚重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会徘徊不前,而找不到突破点。
色妞妞的有些篇章,感觉后面不如前面,而且产量不高。恕我直言:感觉书是没少读,但不增加文史的底蕴,很难突破自己,超越三毛。若用一、两年时间,熟读中国文学史,并同步有选择的精读文选,则大不同。读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绝无捷径。如果读过跟没读一样,谁还读书?这一点,请妞妞坚信。
马氏豆腐,美则美矣,往往做不了大块,所以看麻花的文字,如观程咬金使斧子,刚猛绝伦,但不宜久看,呵呵,也是文学底蕴的问题,有的篇章对生活的感悟,浅尝辄止,深刻性明显比鲁迅稍逊一筹。
醉笑不妨指点一下麻花:小品文所蕴含的哲理,作者不必自行一一点开,而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思索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把深刻的哲理蕴含在文字里即可,让读者见仁见智去吧,不要担心读者的智商。应该担心的是:如果一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加上导演的旁白:“这个镜头的含义是。。。”,这个电影还能看不?
麻花看完这段,有没有觉得醉笑的身影又高大了许多?
我建议学习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意义在于:
首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很多人靠着自己的摸索,走到今天,事倍而功半;缺少雄厚的文学积累和理论指导,很难有长足的进步,作品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如冰山与浮冰都在海面上漂着,但阳光一照,高下立判。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终极思考和人生的终极审问,都是哲学。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无不是是哲学家思想家,因为没有哲学的底蕴,就无法看到生活的本质。文艺理论就是以哲学的方法研究文学创作的发展规律和文学批评的,是对文学领域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次,文学有极强的传承性,中国文学史上三千年来的所有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及作品,其现实主义风格和理念,都来源于《诗经》。
文学的传承性是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传承,
纵观中国三千年文学史,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汉代大赋,建安风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家名作,灿若星河,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作者伟大的精神品质与伟大的历史时代的激烈碰撞而产生的,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与生活经历的反映。
司马总结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当然,这个司马不是我们六星的司马。
因此必须把文学和历史仅仅贴在一起,从历史背景下去解读文学作品,再从文学作品中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对每一种美学现象,流派,必须从文学的发展史上去全面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懂得历史和哲学,就无法解读作品揭示的时代问题的深刻性。我在学校的时候读过好多外国名著,除了浅显的爱情小说,别的都囫囵吞枣,或者以为自己懂了,一部分是以“皇帝的新装”的心态去附庸风雅,暗自怀疑为什么会成为名著,因为看不出有什么好。三十多岁以后,随着历史,哲学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再读时,才略看懂了些。
文学没有技巧可言,我在管理干部学院教书的时候,讲过写作课,写作知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写作知识,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文学不是武术。也不是武术必须由老师手把手的教,而且“妙言只在三五句,不受真传枉徒劳”。这就是为什么“木匠的儿子可以是木匠,但作家的儿子很难成作家”——醉笑的名言。
所以我对散仙开课讲“写小说”很不以为然,但因为跟散仙不睦,怕别人误以为醉笑因人废言,就没有明言。
我没有看过他的开课贴,也想不出他教些什么,能让弟子们学会写小说?
对此,放翁早有明训:
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放翁乃有宋一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可他除了告诉儿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外,也无计可施。
文学是没有《葵花宝典》的,司马迁受宫刑,才有伟大的《史记》传世,但不是所有人挥刀自宫,都能写出一本《史记》,不信你试试看。
醉笑流落江湖久矣。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自己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据此想来,这些年的确不如过去那么人见人爱了,甚至被某人评价为:又老又丑,呵呵。
醉笑慾“再面壁读十年书”,不妨我们一起从《中国古代文学史》读起,每有心得,还可以拿来互相交流,既成全了版面,也陶冶了自己。
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欢迎争论。
推荐: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