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是不善批评他人的文章的,只是读罢寒花的这篇小字之后,心底里确实升腾起一种难得却又清新的共鸣,极大可能是因了文章题目的中的一个“清”字。
我眼中的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不像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的千古佳句多为酒酣耳熟之后,而苏轼的酒量是极小的,他的创作灵感多来自对生活感悟以及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在诗词创作方面,常以清新,婉约的风格独树一帜。
欣赏苏轼,一方面是欣赏他的诗词,另一方面则更加钦佩他对人生达观的态度,他又不似李白,在不被朝廷重用时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抽刀断水”地“举杯浇愁”,正如作者所言,苏轼在贬中,仍能葆有一颗乐观清明的心态。一碗“东坡肉”,一把“提梁壶”,一句“可以清心也”,不正是对残酷现实的一种高尚的玩味吗?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宁愿相信,这句话是苏先生的一个不经意间的感叹,感叹那山间雪沫乳花,蓼茸蒿笋,相较于尘寰的酒池肉林,海味珍馐,实在是有着难得的“清”味。然而,处于浮躁的现世中的我们,却对这“清欢”有着越来越深奥的感悟,世风越是浮躁,我们对清欢的追求便越是趋之若鹜。在歌舞昇平、灯红酒绿的时代,我们却更愿意涉身涧旁溪畔,戴一蓑斗笠,垂一杆鱼线,看那镜波涟涟,草长莺飞;或是深入远山,掬一捧山泉水,任那潺潺秀水“濯吾缨”“濯吾足”;抑或在春暖花开之际,邀上三五知己,信步乡野田间,腹中空空时,寻一户农家饭庄,点上几盘原生态的农家小炒,再要上一杯雨前新茶或是一碗原浆酦醅……
林清玄写过一篇题为《清欢》的散文,开篇也是引用了苏轼的那首《蝶恋花》,我也不免俗,引用下《清欢》结尾的几句话:“第一流人物是什么?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真正的清欢,恰恰在红尘里,只要我们的心地清净,那么人间处处是清欢。
寒花的这篇文章里,引用的成分很多,这些成分占据了半数的比重,以至于难见作者真正的文字功底,如果作者干脆按照引用散文的路线走下去的话,第四自然段不妨再展开一点,在铺叙引用的同时,可以对“清欢”一词重点阐述,对此多一点个人的看法。不过,瑕不掩精,这些并不影响这篇文字的优越性,单凭这句话就能盖棺定论:“‘清欢’是真挚的情,是午后的一杯清茶,是来自山野清凉的风,是山间的蒌蒿、是笋,是清凉的院子里轻舞水袖的清唱……”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